众力资讯网

2026年,一个看似寻常的年份,却被古老预言笼罩,是否真有“赤马红羊劫”?

2026年,一个看似寻常的年份,却在古老的谶纬学说中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根据南宋学者柴望所著的《丙丁龟鉴》,每当六十甲子

2026年,一个看似寻常的年份,却在古老的谶纬学说中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

根据南宋学者柴望所著的《丙丁龟鉴》,每当六十甲子循环中的丙午与丁未年交替之际,中华大地便可能遭遇重大灾难,此谓“赤马红羊劫”。

2026年正是丙午年,紧随其后的2027年则是丁未年。

这两个年份的临近,让那些深谙古老预言的人们,心中隐隐生出不安。这究竟是宿命的轮回,还是历史的巧合?

提出“赤马红羊劫”说法的,是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他生于北宋元符九年(1092年),九岁接掌天师之位。

张继先幼年曾沉默五年,直至某日被鸡鸣唤醒,开口吟诗,展现天赋异禀。

他的开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淀与灵性觉醒的结果。

四年后,他正式接掌法脉。

崇宁四年(1105年),十三岁的张继先被召至东京汴梁,面见宋徽宗。

徽宗精通书画,崇奉道教,对张继先颇为看重。张继先以机智应对皇帝试探,深得宠幸。

他志不在官场,倾心修行,虽数次请求归山,但徽宗不舍放其离开。

张继先与朝廷保持密切联系,游走于尘世与仙道之间,他的存在,仿佛是连接天人两界的桥梁,既能洞察天机,又能影响人间。

道教古籍《宣品录》记载,宋徽宗政和年间,宫中内侍夜间哭闹,状似被邪物附身。

张继先受召入宫,手持桃木剑,瞬间化解异事。

他顺带提醒徽宗注意即将到来的“赤马红羊之厄”,委婉劝诫皇帝修身立德,励精图治,以挽救北宋危机。他并非直接言明灾祸,而是以道家特有的含蓄方式,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国运危机。

可惜徽宗沉浸于幻想,未解其意,劫数一步步逼近。他将天师的忠告视为玄学之言,未能将其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最终酿成大祸。

靖康元年(1126年),恰是丙午“赤马”年。北方金兵大军南下,兵临汴梁城下。

宋徽宗急传皇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以为可避祸。

北宋末期军队“将不知兵,兵不惜战”,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在悍勇的金兵面前不堪一击。眼看都城危急,徽宗病急乱投医,召张天师入京。张天师此时却不在汴梁,仿佛是天意如此,让北宋的命运走向既定的结局。

假道士郭京趁机冒充,自称能召神兵。

徽宗与钦宗竟将全军指挥权交给他。

金兵总攻日,郭京作法,下令打开城门,宋军溃不成军,汴梁城防崩溃,金兵入城。

郭京逃跑,徽宗和钦宗被擒,北宋王朝轰然崩塌。

这场浩劫,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上的腐朽和精神上的迷失。

丁未年(1127年),北宋灭亡。

宋徽宗被俘南迁时仍是道士打扮。

历史似乎警示:一个沉迷修道的皇帝,终未逃脱“红羊”之厄。

而令人震惊的是,张继先离世之日,正是汴京城破之时。这场国运之厄被他概括为“赤马红羊劫”,从此流传于后世典籍,成为后人警示的符号。

张继先的预言,一百多年后被南宋学者柴望系统整理成书。柴望,字仲山,生于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自幼神童,精通诗书。他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经世济民的抱负。

28岁进入中书省任职。公元1246年元旦,京城突发日食。古人将天象变化视为神的警示,尤其在皇帝登基后发生的天象异变,更被视为不祥之兆。

宋理宗下令朝臣进言。柴望深感国运不稳,借此契机,整理张继先学说,参考历代史书与天象记录,写下《丙丁龟鉴》。书名“丙丁”指丙午与丁未两年,暗藏灾厄。

这本书的诞生,凝聚了柴望毕生的心血,他希望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为当朝统治者提供警示。

《丙丁龟鉴》收录秦昭襄王五十二年(255年)至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间,21次发生在丙午或丁未年的重大历史灾难。

例如,西汉刘邦丙午年驾崩,吕后听政,开启了吕氏专权的时代;唐玄宗丁未年爆发安史之乱,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柴望笔下,历史事件串联出诡异时间线,“赤马红羊”仿佛天命凶年魔咒。他告诫皇帝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主动应对,而非沉迷歌舞。

此书引来可怕结局。宋理宗非但不觉醒,反而龙颜大怒,认为柴望妖言惑众,将其逮捕下狱。幸得忠臣求情,柴望免死,被贬还乡,归隐山林。他的忠言逆耳,最终换来了被贬的命运,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有人说,柴望是晚宋时代的天眼,看到大宋江山气数将尽。可惜忠言未被听取,南宋逐步走向覆灭,直至被元军踏破,完成“赤马红羊”魔咒最后一环。

《丙丁龟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天干与国运关系的奇书。

自古以来,天干地支是古人窥探天命与国运的密码。丙午、丁未两年被道教和民间传说反复提及,冠以“赤马红羊之厄”。

东汉公元167年丁未年,汉灵帝驾崩,继位者昏庸,掏空大汉基业。

那一年起,风云变幻,灾祸连年,黄巾起义揭开了动乱序幕,天下群雄蜂起,民不聊生。而在朝堂之上,党锢之争更是将朝廷撕裂。

清流士人希望肃清奸佞,扶正纲纪,但汉灵帝却偏偏信任宦官,反手打压清流官员,大批忠臣良将被贬被杀,皇权的威信轰然倒塌。

可以说,汉灵帝不仅没能稳住国家,反而亲手斩断了东汉王朝的命脉,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三国时期公元226年丙午年,魏文帝曹丕英年早逝,仅仅登基七年就驾崩了。

虽然他的儿子曹睿即位称帝,但朝局早已动摇,年幼的新帝难以掌控大局,托孤大臣司马懿趁机把持朝政,为司马家族日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打下基础。

可以说,从这一年开始,三国的格局便不再是魏蜀吴三分天下,而是司马家在暗中悄然布下天罗地网,最终篡夺了曹魏政权。

唐朝公元826年丙午年,唐敬宗登基。然而敬宗却偏偏沉迷玩乐,不问国事,仅仅当了两年皇帝就被宦官谋害,仓皇收场。宫廷之内再无帝王威仪,宦官成为真正的操控者。

从这年开始,大唐的衰败仿佛按下了快进键,接着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五代乱世,一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时代。

公元947年丁未“红羊”年,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势如破竹,直抵后晋都城汴梁。

惊恐中的后晋皇帝石重贵不敢作战,最终被生擒北上,后晋灭亡,大地易主。

从此中原彻底沦为北方游牧政权的猎场,五代十国的格局又一次被改写。而柴望的《丙丁龟鉴》,到这一年为止正好划下句点,仿佛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但“赤马红羊”的故事并未结束。进入明末元初,公元1366年,又是丙午之年。

这一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攻占淮南一带,彻底掌控徐州、宿州、高邮等战略要地,为建立大明王朝打下决定性基础。

同年,山西汾州还发生了一场强震,天地震怒,仿佛在为旧王朝的末日敲响丧钟。

再往后看,公元1786年,清朝乾隆年间,四川康定南部发生了7.5级大地震,导致大渡河沿岸山体大规模滑坡,河流断流。十日后,大渡河溃堤,高达数十丈的洪水奔涌而下,吞噬了沿江的无数村镇,乐山、宜宾、泸州一带尸横遍野,数十万人死伤。

这是自然之灾,却又恰巧落在“赤马红羊”年,令人不寒而栗,仿佛是天道对人世的警示。

历史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丙午、丁未年是1966年和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