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要“备战、备荒”了,就问你怕不怕?

简单了解一下美国现任“国防部长”,大家别被网络传言带偏了。特朗普上任后,任命“好各赛斯”当国防部部长。许多人说这个“好各
简单了解一下美国现任“国防部长”,大家别被网络传言带偏了。

特朗普上任后,任命“好各赛斯”当国防部部长。

许多人说这个“好各赛斯”啥也不是,除了嘴炮厉害以外,对军事一窍不通,特朗普任命他当国防部长简直是胡闹。

想想也知道,美国如此大的一个国家,不可能任命一个啥也不会的人当“国防部长”。实际上,这个“好各赛斯”并不是网络上一些大V说的那样啥也不是。

“好各赛斯”全名是皮特·赫格塞思,音译嘛,我愿叫这伙计为“好各赛斯”。

其实这家伙经历挺丰富的,当过兵、写过书;当过主持人,也研究过国际政治。

他从一开始就支持特朗普,是个坚定地美国保守派人物。他支持特朗普当然有投机的成分,但他有实力投机。再说,天下哪一个政客不投机呢?

对美军现状,“好各赛斯”认为:军队就要有军队的样子,别搞乱七八糟的“价值”,军队最重要的价值是“打的赢”。

为了保证军队最重要的“价值”,赫格塞思认为军队要“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有铁的纪律;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回到以“战斗力”为优先的“传统军事价值观”。

看看,这伙计都从那学的?套路清朝,很熟悉的样子。

和美国几乎所有的保守派政治人物一样,赫格塞思认为美国未来军事重点只有两个:对抗中国、保卫美国本土。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美军的部署重点要放在“印太地区”。

我们常常说:不要轻视对手。

当美国这样的鹰派,并且还是有比较清晰军事战略目标的人当了国防部长,不知道为什么网上全是胡说八道的评论,把赫格塞思说得一文不值。

这种风气不好,知己知彼是军事较量双方起码的要求。

如果我们盲目相信网络传言,陷入到无脑的乐观之中,最后的结局一定不好。

再加上网络上许多胡扯东西,把我们说成是天下无敌的样子,还美其名曰“自信”。这些风气简直是“低级红高级黑”,是美国“战略忽悠局”才能干的事。

回到本文正题,说一说美国国防部正在干的一件大事:召回美国驻扎在全球各地的数百名美国高级军官(基本都是将官),拟于本周在弗吉尼亚州的匡蒂科海军基地开会。

美国如此大面积召回驻扎在全球各地的高级军官开会非常罕见,可以说几乎没有,冷战时期也没有过,那么美国为什么现在要开这个会呢?

大家千万别信网上一些人说的,什么“美军要缩编”、“美国将军要裁员”等等,这些都是瞎掰。美国真正的目的只有两个:备战、备荒。

为什么说美国军队只有“备战、备荒”两个目的呢?

大家要知道,美国现在没有“国防部”了,只有“战争部”,特朗普在今年9月5日签署行政令,将美国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等人的职衔相应改为“战争部长”等。

这个改变是巨大的,说明特朗普对美军有其独特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为特朗普要搞大事。果然,更名没过几天,

美国“战争部部长”赫格塞思就召回全球各地的美国高级军官开会,显然是有大事要办。

这个消息传出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则表示:这没啥,大家从世界各地赶来“见面熟悉一下”,顺便讨论一下“军事装备”,外界无需大惊小怪。

特朗普这个解释明显的是“欲盖弥彰”。

当“美国国防部”更名为“美国战争部”以后,美军的一些想法,或者说美国政界的一些想法就明显了。这些甚至与特朗普关系不大了。

“战争部”使美国“伟大”,“国防部”让美国“衰落”。

把“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看起来只是名字的变化,实际上区别是很大的。

“国防”这两字里有个“防”字,起码有“防御”、“防守”的意思,代表国家武力使用是有所节制的,是防卫性的。

而“战争”两字就很直白了,就是为了打仗,不区分“防御”和“进攻”这不同的性质。

但是,这也不能说明特朗普就要进行“战争”了,因为美国有个奇怪的现象:

在美国设立“战争部”之后,虽然打仗,但主动打别人不多;

而设立“国防部”之后,则不断地打别的小国,几乎每年都有对外战争。

美国1776年建国,一开始既没有“国防部”,也没有“战争部”,全国军事武装基本是“民兵”状态。

直到1789年,美国才建立了一个监督美国陆军、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的运作管理的机构:战争部。

当时为什么要建立“战争部”呢?

实际上,美国独立以后,英国很不爽,再加上英国当时世界最强,所以处处压制美国,让美国更加不爽。

而那时的美国人还没有从英国殖民状态中完全醒过神来,就连开国总统华盛顿,对英国都还怀有深深地感情,还写信给英国国王表忠心。

随着美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原来那十三个殖民地的地盘已经不足以支撑美国的发展,对外扩张,尤其向北开拓领土成为美国必须的动作。

对外扩张就要加强军事,不能再用“民兵”进行对外战争了,所以,美国在1789年成立了“战争部”,统管美国军事。

而世界局势也在这个时候变得动荡,欧洲各地爆发各种战争,这些战争不可避免影响到殖民地。到1812年,局势混乱到顶点,英国同时和俄国、法国打了起来。

美国就利用这一点,和英国打了起来,史称“1812战争”,又称“美国经济独立战争”、“第二次英美战争”。但美国更多的是称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这一战实际上以英国失败结束的,尽管英国军队都占领了纽约、打进了华盛顿,但英国毕竟在欧洲承受力巨大的压力,所以实在没有更多的军事实力投入到北美和美国打战。

在巨大的压力下,英国不得不于1814年和美国签订了《根特和约》,两国停战。

在这个条约中,英国重新确认了“美国独立”,这就改变了英国在美国独立时那种心不甘情不愿的态度。

所以,美国更多的是称这场战争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代表了美国真正独立了。

请注意,在这场战争中,美国设立不久的“战争部”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至此以后,美国潜心在北美发展,不太掺和北美以外的事情。

即使是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在后期加入,每一次都不是主动参加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对国内军事机构进行改革,“战争部”于1948年改名为“国防部”。

同时,为了限制军人可能带来的政治问题,美国还规定国防部长必须由文职人员担任。

而这种规定还被美国强行塞到“北约”里,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只要是北约国家,其国防部长都不是军人;有些欧洲小国为了执行得彻底,还出现了不懂军事的女性任国防部长。

今年,特朗普又回来当总统了,他在9月5日签署行政令,授权国防部在官方场合使用“战争部”作为次级称谓,并将国防部长职称改为“战争部长”。美国又回到“战争部”时代。

军事部门更改名字,说明特朗普政府的国防战略发生了转变

国家重要军事机构的名字的改动不是随便的心血来潮,实际上它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国防战略将发生转变。

那么,美国的国防战略会发生哪些改变呢?结合特朗普保守派的特点、美国“MAGA”目标的要求、美国现阶段面对的问题和想法,其目的大约有三方面:

第一:有危机感了,美国开始强调实力。

美国是个尊崇实力的国家,因为美国就是以实力夺取殖民地、以实力建国立国、以实力从两次世界大战中获利的,美国更是靠不断投入加强实力的。所以,“实力原则”是刻在美国人的基因里的,

1948年以前,美国人要强调他实力强劲,只有这样,才能在“日不落帝国”统治下的世界秩序中得到利益。那时候,美国就是要用“战争部”这个名字,提醒世界:我很强。

二战后,美国实力世界第一,这已经不需要美国人讲了,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既然全世界都知道美国实力强,美国就没有必要强调了,他们反而换了一副面孔,把自己打扮成安全的样子。所以,凶巴巴的“战争部”改名字,改成“国防部”。

现在,特朗普又把“国防部”改回到以前凶巴巴的“战争部”,这明显是感受到了压力;而压力的来源,当然是美国停滞不前的实力和别人不断增长的实力。

此消彼长,现在的美国尽管实力很强,但全世界并不认为美国就是绝对的“世界第一”,这种氛围,与二战后相差甚大,与冷战后简直不可比拟。

美国的危机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他们要强调“实力”,也就顺理成章了。他们想通过这个改名字提醒世界:我的实力很强啊,我的战略很有进攻性的。

第二:特朗普的确有进攻性,保守主义实际上都有“进攻性”。

不用奇怪,特朗普就是个“好战”的性格。如果不好战,他也不能当上总统;如果不好战,他就不会天天喊“美国第一”。实际上,保守主义的政治都有其好战性,都有其进攻性。

特朗普政府在改名字的时候,就很直白地说:“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和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战争部”比只强调防御的“国防部”更能传达出战备的决心与信心。

可以设想,这样的政策出台,美国的军工集团、军工资本下一步会获得巨大的利益。这就是美西方政治的妙处,财富分配在合法和高大的战略掩护下不动声色地改变了。

当然,名字改了,行动就会跟上。“和平维护者”的形象改变了,美国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就少了道德束缚。

同样,特朗普政府在国防战略上的激进,以后各种“国家安全”借口、更多资源在军事上的使用、更多对其他地方的武力干预等等,就有了恰当的借口。

实际上,特朗普政府已经这么做了。“战斧”导弹要给乌克兰、“堤丰”导弹系统不但在菲律宾部署,还在日本进行部署等等。这都是美国对“国防部”更名后的动作。

第三:这是美国在战略上提前规划,要对世界资源进行掠夺。

特朗普上台后,对格陵兰岛展现了势在必得的态势,而挪威政府的确放弃了;同时,特朗普又对世界各个重要港口进行规划,特别对巴拿马运河权利的再次争夺。

这些都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谋划的事:对世界重要资源进行掠夺。他们怕现在不主动抢到手,今后恐怕不好抢。

赤裸裸的例子就是美国对委内瑞拉的军事威胁。委内瑞拉一点错没有,也对美国没有半点威胁,现在美国就是要武力威胁委内瑞拉。唯一原因就是石油,委内瑞拉石油太多了,世界第一多。

总之,现在美国的军事战略转向了,转得不和平了,而是咄咄逼人了。

实际上,美国在有“战争部”的时期,他们对外的主动战争几乎都在美洲,对其他地方的战争几乎没有;连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被迫”参战。

而美国把“战争部”更名为“国防部”之后,美国的对外侵略就没有断过;不信大家可以看看美国从1948年到现在都干了些什么。

现在的美国在“备战”,因为他们感受到威胁和压力。

美国在使用“战争部”这个名字的时候,虽然很少打到美洲以外,但他们在美国却打得热火朝天;这是美国当时“门罗主义”战略的体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这句话的意思分两层,所谓的“美洲人”其实就是美国人,毕竟当时的美国以外都是殖民地,没什么土著以外的“美洲人”;所以,“美洲人的美洲”也就是“美国的美洲”的意思。

而另一层意思则在这句话之外:美洲是美国的,其他国家不能进来干涉;美洲之外的世界,美国也不会管。列强们不管怎么抢,美国都不管。

怎么保证“美洲是美国的”呢?实力原则。美国在军事准备上一点也不松懈,国民有点厌战,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生气,说美国人缺乏战斗精神。

自从美国宣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之后,欧洲列强的确不管美洲了,放任美国在美洲做大;而美国直到二战,也按照“门罗主义”执行的:不管欧洲列强怎么瓜分世界。

美国之所以不管外界,是美国感受到自己实力的不足。因为那时候的英国还非常强,法国也是陆地强横国家;就连沙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等等,都不是好相与的。

要蛰伏,要韬光养晦。美国在“战争部”凶巴巴的外表之下,保证着既有的美洲利益,不管外界事情。欧洲打得天翻地覆,美国和各方面交好、向双方卖武器、商品。

一战时是这样,二战时也是如此。所以,到现在我们还记得美国在二战时,一方面和中国做生意,一方面也把各种战争物资卖给日本。

但美国的“备战”一点也不松懈,在“战争部”的筹划下,美国军事实力跳跃式发展。当外界打得一塌糊涂之时,美国在后期看准胜利方,果断参战,获得最后的胜利,得到最多的利益。

一战如此,他们在“巴黎和会”上就要站到主位,但被实力仍在的英、法打脸;二战还是如此,因为欧洲列强在两次大战中耗尽了实力,美国主导了世界秩序建设。

所以,用“战争部”替代“国防部”,是美国再次回到保守主义的“门罗政策”;在这个政策之下,美国要保证现在的利益,同时重振实力,精心“备战”,期待像以前那样:再次伟大。

这不就是特朗普念兹在兹的“MAGA”吗?

“备荒”,美国是认真的,特朗普可不愿意吃亏。

所谓“备荒”,其实就是美国要把军事力量用到主要方向。

现在,美国在世界各地驻军,看起来威风八面,其实美国是比较吃亏的。相当于美国用自己的军事力量给欧洲、盟友、日韩等等地区当保镖,而这些国家只要听美国话,就不用担心安全。

特朗普哪里愿意吃亏?他要北约国家把军费涨到5%以上;他要日本韩国等涨军费等等。这就是美国感到自己吃亏了:我不能给你们当免费的保镖。

但美国从来没有放松针对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不但不放松,还加强了。这是美国战略的体现。

但即使美国如此看清现实,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实力的相对下滑,没有了以前那巨大的比较优势。所以,不管是特朗普,还是他任命的“战争部长”,都要极力避免与大国的战争。

军事上有一个简单的规律:打不过就是打不过。美国似乎钻进了牛角尖出不来了:

一方面因为经济的问题,不得不强压盟友涨军费,填补美国的缺口;另一方面,又加强军事建设,实打实地进行着“备战”。

而在针对性上,美国一方面避免与大国发生战争,另一方面,为了攥紧以前强取豪夺来的利益,加强在印太的实力,把与大国的关系搞得针锋相对。

这正是:美国钻进了历史的牛角尖,用凶巴巴的态度“内战”,用矛盾的心理“备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