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可立
字繁儒,号知勚斋主,祖籍山东,世居河南和湖北。1948年出生书香世家,至圣先师第74代后裔孙。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业研究生。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教授,武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北省和武汉市优秀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民革武汉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物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艺术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顾问,武汉书画研究会、湖北省汉上书画院顾问。
自三岁起,在父亲的教诲下,诵读经史典籍,练习书法,继师金月波、黄亮、邓少峰、王遐 举诸位大师和欧阳中石先生。书作出篆入分,结体新奇,气势开张,别有意趣。亦擅篆刻,广泛涉猎秦玺汉印、封泥瓦当、碑额钱币等,以刀代笔,沉着酣畅,通碑融帖,独辟蹊径。已在中国美术馆、上海朵云轩、香港艺术中心、新加坡、新西兰等地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20余次,广获赞誉,培养学生逾万人。被誉为当代书法名家。其爨宝子体《苏东坡·大江东去》书法作品被收藏纳入人民大会堂国有资产管理名单,成为第1832号作品,也是湖北省被纳入该名单的首幅书法作品。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其摄制两集传记片《写意人生——孔可立》,受到国内及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孔可立的书法传奇
在武汉乃至湖北的书法界,孔可立老师声名卓著。他身兼诸多官方头衔,然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在民间与社会间累积的深厚声望。
笔耕不辍之精神:可嘉
熟知者皆知,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凌晨四点,当整座城市尚在酣睡,孔老师书房的灯便准时亮起。展纸、研墨、临帖——这看似寻常的功课,他一以贯之数十载,从未稍辍。这份将书法融入生命的坚守,在书家群体中亦属罕见。
他常言:“字为脸面,更是修行”“一日不练,己身自知;三日不练,行家可辨;半年不练,世人皆明。”这般清醒与自律,正是其艺术之路持续精进的密钥,其精神之可贵,足以感召后学。
字成一格之成就:可观
论及艺术成就,孔老师早已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路径。观其书作,初感有金文的沉雄(金气)、隶书的宽博(土气);细品则见行草的灵动(木气),笔画间似含千钧之力(火气),结体又藏巧思(水气)。既深植传统根脉,又绽放创新之花,业内皆言其字“独成一格”,熟稔者更亲切称之为“孔体”。这并非刻意标榜,实乃他数十年浸淫笔墨、熔铸前人精髓后的必然结果。
为让更多人领略书法之美,他历时数载精心编纂《孔可立书法教学图谱》,书中从笔法解析到章法布局,字字句句皆为心得,既适初学者入门,亦供资深爱好者汲取养分。这套图谱已在书法界广为流传。
真挚随性之品德:可敬
“学书先学做人,字里藏着心性。”这是孔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从艺数十载,他从不摆架子,对学子无论长幼、功底深浅,皆悉心指点:课堂上会执起学生的手示范运笔,将复杂的笔法拆解成“如折钗股”的生动比喻;课后常把珍藏的古碑拓本借给学生,扉页上还留着自己当年的批注,供人参照领悟。
公益路上,他的身影始终温暖有力。连续十余年在社区开设“周末公益书法课”,从孩童到银发老者,来者不拒,仅去年便授课百余节。每逢春节,他总会带着学生走进福利院、养老院,免费书写春联福字,墨香里混着老人们的笑声,成了寒冬里的一道暖景。2020年疫情期间,他闭门十余日,一口气创作了百余幅书法作品,以“笔墨抗疫”为名发起义卖,将全部所得二十余万元捐赠给抗疫一线。近年为乡村学校捐建“书法教室”时,他不仅捐出多幅得意之作义卖筹款,还亲手为教室题写匾额,落款处特意写上“与诸生共沐墨香”,字里行间皆是恳切。
生活中的他,性情随和,善交朋友,三教九流,皆可相谈。友人小聚,开心小酌,他能从《兰亭序》聊到巷尾的热干面,兴之所至,挥毫泼墨,尽显本真。这份不慕虚名、待人赤诚的品性,较之笔墨更动人。
孔公可立,真可谓:
笔耕数十春,
墨成自家魂。
艺高德亦高,
汉上一儒尊。
师古不泥:传统书法的当代诠释者
孔可立先生深耕北魏碑学与唐楷体系,尤以《张猛龙碑》《颜勤礼碑》为根基,其作品既见"金石气"的苍劲雄浑,又兼具"书卷气"的典雅从容。在《临张迁碑》系列中,他通过枯润相生的墨法再现汉隶古拙之韵,更以欹侧取势的章法赋予静态碑文动态美感,实现了对传统范本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武汉书协代表性人物,孔可立将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注入笔墨。其大字行草《黄鹤楼记》以涨墨技法营造江雾氤氲之境,字间疏密如鹤舞楼台,既承米芾"八面出锋"之技,又融当代视觉构成理念。这种"地域性审美表达",使他的作品成为解码中国文化地域特征的活态样本。
在书法教育领域,孔可立提出"三阶教学法"(摹形→取神→创变),培养出大批青年书家。2023年举办的"孔门书学展"中,师生作品共同呈现从《乙瑛碑》到现代书风的演进轨迹,印证其"传统是流动的河,而非凝固的冰"的艺术哲学。这种传承模式,为非遗活态保护提供了可行范式。
孔可立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书法创新,始于对传统最深刻的忠诚。其作品如《石门颂意临》系列所示,在刀刻与笔写的辩证关系中,建构起连接古典审美与现代意识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