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巴蜀文脉遇上世界艺术语汇,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双向奔赴”

作者:郝雯婧、唐伊雯金秋十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川渝两地盛大启幕。本届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

作者:郝雯婧、唐伊雯

金秋十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川渝两地盛大启幕。本届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整体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底。千年积淀的巴蜀文明,将通过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与全球艺术语言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对话,汇聚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

巴蜀文脉:源远流长的包容与创新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从三星堆的神秘青铜面具到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从古老的巴渝舞到川剧的变脸绝技,巴蜀文化以其独特色彩和深厚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独具地域色彩的艺术瑰宝。

地处中国西南的巴蜀地区,自古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巴山蜀水独特的盆地型、山水聚散型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叠加地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各族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发育、交流与传播,成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风格:兼收并蓄且开放包容,善于接纳和吸收外来艺术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创造出新型的文化成果。例如,前蜀皇帝王建墓中的“二十四伎乐”石刻,生动记录了唐代宫廷燕乐在蜀地的保存与演化,见证的是早期中原雅乐与巴蜀风情的融合。又如,川剧在继承中原戏曲的声腔、身段与程式化表演基础上,主动吸收了江浙、粤北等南方民间艺术元素,使唱腔兼具雄浑和细腻,身段融合劲道与柔美;同时,变脸、喷火、耍枪等川剧独创技法更是将西部少数民族的祭祀表演元素巧妙融入了戏曲舞台表演之中。正是这种乐于接纳、善于消化外来艺术养分的文化姿态,使得巴蜀文化能够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吸收营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孕育出兼容并蓄、富于创新的全新形态。

跨界融合:文化艺术的和谐共生

本届艺术节秉承“创新、开放、精品、共享、融合”办节原则,旨在通过“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以及多场跨地域、跨艺术门类的合作项目,多层次、多维度地巴蜀文化与外来艺术的和谐共生。例如,川渝两地院团联手打造的话剧《谁在敲门》,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入围艺术节的话剧作品,用巴蜀方言讲述了川东一家普通农民的命运,完成地域文化与当代艺术融合路径的探索,得以在艺术节舞台上角逐文华奖体现了本土语言与全国戏剧评审体系的深度对接;又如,由川渝团队与国家级歌剧院合作的原创歌剧《尘埃落定》,通过将藏族土司史诗与巴蜀交响乐、现代音乐语言的创新结合,让民族题材焕发出新活力。融合民族与歌剧的技术与审美,让本剧成为本届艺术节的亮点之一;另外,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联动活动“2025成渝戏剧双城记”国际戏剧节中,邀请了英、法、德等国外的精品剧目在成都与重庆同步上演,并同步组织青年戏剧竞赛和跨界戏剧活动,形成“巴蜀本土剧目+全球优秀作品”的融合格局,进一步推动了巴蜀艺术走向世界舞台。

双向奔赴:多维层面的创造性对话

任何一场成功的“双向奔赴”,都源于内在的自信与开放的胸襟。巴蜀文化,以兼具深厚根基与强大包容力的韧劲,助力古老文脉主动走向当代实践,以多层次、立体化的融合景象,在形式、精神与技能维度开展创造性对话。

第一,从“混搭”到“化合”的形式破壁。初级的奔赴,始于形式的彼此吸引。无论是川剧变脸与街舞的节奏共鸣,抑或是自贡彩灯与新媒体沉浸式艺术的光影共生,都是艺术形式的“混搭”。然而,此次艺术节更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化合”。例如,魔术《邂逅》中绅士挥扇与姑娘持伞的舞蹈互动,融合“变伞”“变扇”技巧展现了魔术与舞蹈的交融之美;又如,舞蹈诗剧《蜀道》通过现代舞的肢体语汇,重新诠释了李白《蜀道难》诗文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境,让地方叙事用世界性的身体语言完成从视觉奇观到情感共鸣的升华。

第二,美学理念相互印证的精神共鸣。最深层次的双向奔赴,是精神与美学的相互照亮。巴蜀文化中特有的闲适自在、幽默达观与坚韧不屈,与部分外来艺术的精神内核相适配。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让跨界融合超越了形式技巧,升华为哲学层面的对话。例如,艺术作品创作中,蜀地“知足常乐”的环境营造美学就高度契合西方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在美学理念层面产生“对表”和“互证”;又如,非遗音乐剧《石工号子》中当开篇响起“打一锤嘛吼一声罗,嘿咗!凤凰起舞乌云散,铁锤敲开沉睡的山”石工呼号声的时候,观众在“劳动—呼吸—音乐”中形成“精神共振”。

第三,奔赴桥梁作用的技术赋能。现如今,技术本身其实也属于世界性语汇。诸如全息投影、AI生成、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翻译器”,让两种原本遥远的艺术语言实现“双向奔赴”,成为了巴蜀文脉与外来文化沟通最高效、最直观的现代“通译”。例如,“数字苏轼”项目让古代文豪“行走”于现代展厅,数字动画“复活”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为观众讲述古蜀神话故事;又如,《数字蜀面》通过AR技术让观众在虚实交替间体验川剧变脸的东方魔幻。

艺术节终将落幕,但巴蜀文化与世界艺术的对话永不落幕。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两种文化语汇在深层次上的相互启迪与共同生长。正如古蜀文明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沿线文明交融,今天的巴蜀艺术也在新一轮全球文化交流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结语

展望未来,这样的“双向奔赴”或将演化为一种文化生态系统:巴蜀艺术家与全球创作者共同构筑创作平台、共享资源库、跨境展演网络;地方文化机构与国际艺术机构携手策划长期合作项目;教育体系将巴蜀传统艺术纳入跨文化课程,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本土创作者。这种美美与共的生态繁荣将使巴蜀文化在时代的长河中保持活力,同时为人类共同的艺术星空增添更加绚丽的东方星光。

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生,艺术在对话中抵达永恒。

作者简介:

郝雯婧,四川传媒学院教授、一级艺术研究,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唐伊雯,四川传媒学院202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