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人,抢一个国考岗位。这个难度,比高考更残酷,比大厂内卷更窒息。
这两天,2025年国考中,一个“最卷”的岗位再次刷新了纪录:某教育社“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 岗仅招录1人,却已有上万人通过审核,实打实的万里挑一。
且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41.6万,最终只录取3.97万人,上岸率为1.16%。
这也就意味着,每100个人里,只有1人能“上岸”,这比双色球中五等奖的概率还低。
当然,甘肃国考的报名的情况,也相当激烈。据悉,2026年国考甘肃地区报名人数为14,019人,其中过审人数8997人,最高竞争比达146:1。
而这其中,报名人数最多的地市,就是兰州。明明压力已经这么大了,可究竟为什么,兰州人挤破头还要往体制里钻呢?
贴吧上看到一名兰州高校生在自己的日常社交账号上分享:我们宿舍六个人,起码有五个在准备考公,不是我们不想去北上广闯,是现在的大环境,容错率太低了。
的确,很大一部分去一线城市拼搏的兰州打工人,工资是相对高一些,可996一直是常态,哪怕拼搏了了多年,似乎也迈不过35岁这一道坎,可能今天还是公司的业务骨干,明天就是优化名单上的一个编号。
这两天翻朋友圈,还看到一个年薪三四十万,一直在一线城市做程序员的朋友发了一则刷行测题的动态,我就问了问他近况。
他无奈的说到:“我现在挣的是多,可你看我头发还剩多少?我们组里35岁以上的,除了领导基本都被优化了,我不想四十岁的时候,抱着简历去和小我10岁的人竞争,只要能考上,我就回兰州了!”
这话很扎心,却也是现实。处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一份国考所能换取的工作,已经不再是铁饭碗那么简单,而是很多人用来对抗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救生圈。
相比之下,应届生手里还攥着“身份卡”,毕竟,国考每年放出的岗位里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条件是只招应届生,这就意味着,只要早点参与考试,竞争压力就能少一半。
要知道,即便是应届在兰州挤进招聘会找工作,各大招聘网上标明的薪资和实际薪资也有很大的出入,可能四五千的工作,实际到手只有三千左右,扣完社保和房租所剩无几,甚至不够。
且没人知道进入一个兰州公司后,转正的概率有多少,即便是私人企,很多公司还在缩招,甚至一个岗位也有多人应聘。
再来看一组数据:从2026年开始,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将长期稳定在1600万人以上,这个数据跟10年前相比,足足翻了一倍。
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能力,毕业以后面临的竞争对手,面临的求职难度,跟10年前相比也都将翻倍的难度。
更何况,经济下行,兰州企业盈利艰难,降本保生存早就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而发不出工资这个事情,在时下的兰州就业环境里,也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了。
一些公司是大规模裁员,整个业务线都不做了,直接把整条业务线都裁掉,很多公司在降本增效,减少岗位,把原来3个岗位变成2个。
但凡公司的老板经营受创,每个月到点拿不到工资的辛勤牛马就更受伤,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失业,即便是再就业,待遇也不如以前,找到的工作也都在一定程度的降薪。
更残酷的是,兰州很多企业还会利用政策优惠招收应届生,拿完补贴就在半年后裁员,企业越来越不想付出培养成本,HR也不想招一张白纸,而是想员工到岗后立即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这就导致很多兰州年轻人还未站稳,就被刷出去了。
此外,AI的加持下,兰州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渐褪色。企业都会倾向培养一人多用的超级员工,而会大量削减初级岗位,很多体制外工作,包括普通翻译、普通绘图师、初级程序员、会计人员和普通文员等,很大概率会被逐渐替代。
处在这样的环境里,越来越多的兰州人选择了不再去博那些未来的可能性,而是早早就开始死磕眼前的确定性,在一部分应届生看来,与其在求职市场碰运气,还不如趁身份红利搏一把稳定,换取一个“不被优化”的未来。
所以,大家都在试图在兰州找一份“清闲”的工作用来过渡,一边赚取一点生活费,一边为参加国考做准备,甚至不乏有很多应届生,在家人的支持下,每天耗费超过12小时的时间,专心复习备考。
可挤破头奔向体制内的兰州人,不仅只有应届生和中年“卷”不动的打工人,还有学历更高的研究生、甚至硕士生。
他们读研时,尝尝面对着项目组动不动换方向,做了几个月的东西可能不到一分钟就被推翻,科研压力大、论文赶不完,仿佛每天都在不停的干活的现状。
慢慢地,大家不再谈理想,不再想高薪,而是开始问自己一句最普通的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这个答案,也几乎一致,那就是,一份稳定、有假期、能常伴家人左右的工作。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是388万人,同比减少了50万人,离2023年的峰值降低了86万人。这说明,年轻人对学历正在祛魅,对编制却更加痴迷。
越来越多热人都意识到,好学历不一定找到好工作,早点瞄准就业才是王道。但是这个就业基本不考虑体制外工作,只考虑体制内,所以大家瞄准的,就是编制。
以前说“下海”,是跳进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搏击;现在说“上岸”,是回到体制的港湾里躲避风浪。不是兰州人没了血性,或许,是海上的风浪实在太大了……
要知道,1994年,首届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不到仅4万,那个年代,兰州大学生毕业包分配,进机关、国企,即便是进不了体制,去工厂、做买卖、闯世界,也能赚到钱。
即便是2008年的大基建时代,土木工程一度上也是高分收割机,那毕业之后设计院、施工单位、房企都是抢着要,可如今,随着城镇化放缓,地产转型,学土木的那毕业了找工作都很难。
对70、80后来说,他们经历过体制内的黄金时期,那时各单位福利很好,有自己的小金库,逢年过节就发礼品和奖金,很多核心部门入职没多久就能分到房子,各单位报销也比较宽松,所以那时很多体制内人员是夜夜笙歌。
老一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见证了房价、工资的稳步上涨,哪怕早年辛苦,他们也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他们能踩上一定的时代红利,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可现在年轻人一毕业面临的就是高房价、内卷职场和不确定的未来,连“安稳”都成了奢侈品……
大部分人都看明白了一件事:即便自己再努力,也追不上时代红利的落差。正因如此,往“稳定”这条路上挤,也就成了必然。
即便大多数都知道,体制内的工作枯燥、琐碎、不够有活力,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它真的太“稳”了。
基本上,只要挤进去,在实际工作中正常履行职责,基本可以就干到退休,尤其在经济下行或行业震荡时,它的稳定性优势明显,其次,它完善的福利待遇也高于体制外及私企。
所以,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公告显示年龄限制从35岁放宽到38岁,这也是自1994年发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以来,首次放宽年龄限制。
公告一经发出,迅速引起舆论的哗然。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国考压力还会加大。
这场持续升温的考编热潮,折射出兰州对未来的集体不安,可即便"稳定"成为大家的最高追求,体制内岗位终究是僧多粥少。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现在的社会和企业,能给予大家的工作及生存机会是不是太少了?
倘若,为数众多的兰州人,都把考公视为唯一的避风港,那就需要深思,出问题的,或许不是这些尝试“上船”的人,而是这艘“船”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