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闪着光的星星,连成片的星系,到底是孤零零的天体,还是某个庞大存在的一部分?这片星空背后的整体,或许就是一种巨大的生命形态,有人这么猜。这个想法让好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着了迷,没被证实过是真,可也没人能彻底说它不对。

若真把宇宙往活物上靠,好多有意思的巧合,你会慢慢察觉。低头摸下脑袋,神经元缠缠绕绕传递信号的模样,咱们能清晰想到,抬头看这片浩瀚,星系靠引力勾连成片,织成一张巨大的宇宙网。那网的纹路、节点,放大了跟大脑切片摆一起,就在哈勃望远镜拍过的照片里。不少研究天文的人,看到这画面都忍不住愣神。还有人想得更细,说太阳系像原子,太阳是原子核,行星是绕着转的电子,星系凑在一起就成了分子。这么推下去,一个超大号的细胞,或许就是宇宙本身?
而且宇宙从来没闲着。胀,它自大爆炸后就一直没停过。从气体里冒出来的是星系,亮了又暗、烧到尽头会熄灭的是星体。这些星体熄灭后,又会变成新的星际物质,接着孕育新的星球。咱们的生长过程,和这一幕格外相像,从一颗受精卵慢慢长大,身体里的细胞不断更新。星体的亮起来又暗下去,是这庞大存在在呼吸,有人这么说,那些消失的星体物质,是它在进行代谢,把没用的东西换成新的养分,这也是不少人的猜测。

更大胆的推测,还在给这个庞大存在找器官。黑洞总被说很凶,靠近的一切物质都会被它吞掉。可有人琢磨,宇宙的排泄器官,或许就是黑洞,把体内的废物收起来,再通过霍金辐射或者喷流,把能量以另一种形式排出去。还有暗物质和暗能量,咱们摸不着、看不见,却占了宇宙的95%。没有它们,星系早散架了,这一点毋庸置疑。维持我们生命的血液和能量,默默撑着身体系统运转,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作用,和这二者何其相似。
但话说回来,这个观点,主流科学界并不认同。不是否定想法的趣味性,而是生命二字,得有实打实的标准。能代谢、能生长、能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还能繁殖遗传,这是咱们对生命的普遍定义。可宇宙呢?它怎么繁殖,没人见过,对外界有反应的证据,也没找到。那些类似代谢的过程,只是我们找的类比,并非真的生命活动。

最关键的,是尺度差得太远。138亿年,是它已经走过的寿命,几千年,才是人类文明的长度。连它万分之一的寿命,人类文明都没占到。一棵古树从发芽到长粗、再到枯萎的全过程,要让一只朝生暮死的蜉蝣看清,根本不可能,蜉蝣刚活一天就没了,哪能抓着古树的生长痕迹?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可能只是它生命里的一秒钟。它的活动全过程,我们根本没法完整观察。
若暂时抛开这些质疑,顺着宇宙是活物的假设往下琢磨,它的新陈代谢,会是什么样的?先看能量,它总得吃饭吧?靠原始黑洞吞物质,是有人提出的推测,从咱们没发现的维度吸能量,也有人这么猜想,甚至真空里偶尔冒出来又消失的量子涨落,都可能是它的口粮。宇宙吃进去的能量都咋用?要说它的能量工厂,那肯定是恒星没跑了,把氢和氦烧成碳、氧这类重元素,一边发光发热,一边给宇宙供能。还有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吸积物质的时候会爆发出巨大能量,这也是宇宙能量的重要来源。

再说说物质循环,在宇宙里也能找到清清楚楚的痕迹。星际间那些聚成团的气体和尘埃,慢慢就会孕育出新的星星。等星体烧到尽头,要么炸成超新星,要么变成白矮星,过程中造出来的重元素,会被它们抛回太空里去。这些飘在宇宙中的物质,又会被新的引力拉过去,成了下一代星体和行星的原材料。其实咱们身体里的循环,跟这个圈子特别像,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滋养着细胞,细胞老了、死了,又会变成新的养分,就这么周而复始。
至于信息传递,要是把宇宙看成个巨人,它要是有神经,那神经网络肯定是星系织成的纤维网。引力的相互作用就像神经信号,把各个星系串在一起,告诉对方该往哪儿动,就连引力波,就是那种能让时空都跟着震动的波,说不定就是它传递想法的方式。宇宙刚诞生时留下的微波背景辐射,里面那些细微的温度起伏,说不准就藏着它最早的记忆。它刚出生时的模样,就被这些起伏记下来了,不少人都这么想。

再讲呼吸,宇宙的呼吸,说不定就跟它的膨胀有关。现在暗能量推着宇宙一个劲儿加速变大,就像咱们吸气时胸腔往开扩一样。有人猜,等以后暗能量变弱了,引力会把宇宙往回拉,最后缩成一个小点,这就是它在呼气了。还有个说法,说黑洞能孕育出新的小宇宙,就跟生命体孕育后代似的。咱们现在住的这片天地,说不定就是某个更大宇宙里的一颗种子。
其实不管这个猜想最后能不能被证实,它都给了我们一个看宇宙的新角度。以前咱们总觉得,宇宙就是一堆冷冰冰的天体拼起来的,星星也只是遥远的光点。可现在琢磨琢磨,宇宙说不定也有呼吸、有循环,甚至可能有自己的感知。原来我们不是在看一堆沉寂物,说不定是在观察一个巨人的心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