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晞时,芮城县古魏镇龙泉村的青石板路上,71岁的守庙人刘根柱已蹲在庙门旁,用软毛刷清理唐代碑刻的苔痕。他指着庙内正殿的斗拱说:“这‘偷心造’技法,全中国就剩咱这庙和五台南禅寺有了——1100多年,木头都没变形。”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早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运城广仁王庙以“唐代道教宫观活化石”“盛唐营造技艺孤本”闻名,更因完整保存了从唐代到清代的道教建筑演变脉络,被称为“中国道教宫观建筑的断代标尺”。“山西早期木构保护工程”落地后,这座“藏在村里的唐庙”焕新开放,全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其中“古建研学”“唐式雅集”“道教文化体验”客群占比超80%。“这里不是冰冷的遗迹,是能听见盛唐心跳的‘活道观’。”一位从北京来的古建研究生说。
从“龙王祠”到“唐代道宫”:一座庙的千年道韵流转广仁王庙的故事,要从唐大和五年(831年)说起。彼时,解州(今运城盐湖区)因“盐池兴盛”成为全国经济命脉,百姓为祈求龙王降雨、护佑农耕,在古魏镇龙泉村建“龙泉祠”。唐末更名为“广仁王庙”(“广仁”取“广施仁德”之意),宋金时期增建配殿,明清多次修缮,最终形成“山门-戏台-正殿-寝宫”的三进院落格局。
“广仁王庙的珍贵,在于它‘锁住’了盛唐建筑的基因。”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员王建华介绍,庙内正殿为唐大和五年原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保留“偷心造”“计心造”交替的斗拱技法(唐代官式建筑典型特征),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整座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是现存最早的道教木构宫观实例。更难得的是,庙内还保存了宋政和六年(1116年)《广仁王龙泉记》碑(记载修庙缘由)、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重修广仁王庙记》壁画(绘龙王布雨场景),以及明清时期的“祈雨习俗”实物(木牌位、祈雨文牒),堪称“一部立体的道教宫观发展史”。

必探核心看点:
正殿(唐代木构活化石):
庙内最古老的建筑,梁架举折平缓,斗拱雄大(高度约为柱高的1/2),保留“偷心造”(无令拱)与“计心造”(有令拱)交替的唐代官式做法。殿内原供广仁王(龙王)泥塑(已毁),现存清乾隆年间重塑的“龙王坐像”,两侧侍立“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衣纹线条仍可见明代风格。殿外檐下“广仁王庙”匾额为清康熙年间重题,字体浑厚端庄。
戏台(明清社火记忆):
山门对面,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戏台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台基高1.2米,前台两侧有“出将”“入相”门,后台保留“乐楼题记”(清光绪年间的戏班演出记录)。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广仁王诞辰”,这里仍会上演“龙王赐雨”地方戏(蒲剧折子戏),延续着“以戏酬神”的传统。
碑廊(千年道韵实证):
沿正殿东侧走廊陈列历代碑刻12通,最珍贵的是唐大和五年《龙泉祠记》残碑(记载建庙初衷)、宋政和六年《广仁王龙泉记》碑(详述泉水“四季不涸,灌溉千亩”的神迹),以及元至元年间壁画摹本(绘龙王乘龙、童子捧珠,色彩虽褪仍见盛唐气象)。
隐藏玩法:清晨6点到“庙后龙泉井”,看村民用传统辘轳打水(井水清冽,曾是村民饮用水源);午后钻进“古建修复室”(需预约),看匠人用“扒钉+糯米浆”修复唐代木构(传统工艺);傍晚登“庙顶观景台”(村中老槐树旁),俯瞰龙泉村“八卦布局”的古街巷,看炊烟从青瓦顶升起。

如今的广仁王庙,早已从“祭祀场所”升级为“道教文化体验中心”,通过互动活动让历史“活”起来。
“小道童”唐式研学营(周末9:00-16:00):
孩子穿唐代道童襦裙(仿敦煌壁画样式),学“道教基本礼仪”(叉手礼、稽首礼),在正殿听“广仁王的传说”(结合碑刻故事);随后到“雅集工坊”跟非遗传承人学“唐式团扇绘制”(画云纹、龙纹,配矿物颜料),体验“投壶”(唐代士大夫游戏)。最后在戏台前诵读《道德经》选段,获“小道童证书”。人均160元,含襦裙租赁、教材、午餐(唐代复刻点心:胡麻饼、蒸糕)。
“唐韵手作”体验(需预约):
跟古建匠人学“唐代斗拱拼搭”(用木片还原正殿“偷心造”斗拱模型,可带走);或体验“碑刻拓印”(用宣纸拓印宋政和碑残片,配木框装裱,100元/幅)。
道教文化主题活动:
农历四月十四“广仁王诞辰”:举办“祈雨法会”(道士穿唐代道袍诵《龙王经》,信众可参与“系祈雨带”“敬献五谷”);
农历六月十三“龙王圣诞”:戏台演“龙王降雨”蒲剧,村民抬“龙王轿”巡村(游客可跟随);
中秋夜“祭月雅集”:在碑廊摆茶席,法师讲“唐代道教月神崇拜”,游客可品芮城花椒茶、吃“月宫饼”(酥饼印玉兔纹)。
本地人私藏:“庙西的‘老周家油泼面’别错过!手擀面配猪油泼辣子,撒把蒜末,香得能把魂勾住——我爷爷说他小时候来拜龙王,必吃这碗。”(在庙前卖香烛的张婶)

广仁王庙的烟火气,藏在“清修”与“俗世”的平衡里。庙内“广仁素斋堂”提供简单却有深意的素斋,食材取自庙后菜园;庙外龙泉村的古街,则飘着芮城最地道的市井小吃。
必尝特色美食:
广仁素斋:斋堂提供“五谷丰登”(玉米、南瓜、红薯蒸制,寓意丰收)、“龙王赐福面”(手擀面配豆腐、木耳,浇“香菇卤”),人均30元,需提前预约(每日限40人)。
芮城油泼面:庙西“老周家”的招牌,宽面煮得筋道,浇上热猪油泼的辣椒面,撒蒜末、葱花,香辣过瘾(10元/碗)。
阳城烧肝:村南“李记烧肝”用猪肝混合淀粉、调料蒸制,切片煎至焦香,配醋蒜(12元/份),是芮城人下酒的“硬菜”。
宴客推荐:“龙泉农家院”推出“唐韵宴”——“清蒸黄河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山药炖土鸡”(补而不燥)、“莲花豆腐”(用模具制成莲花状,配菌菇汤),人均60元,需提前订位(可看庙景)。
“四时皆景”的游览图鉴:从春樱到冬雪的道宫风华广仁王庙的美,随季节流转各有韵味:
春(3-5月):庙前“百年杏园”杏花盛开,配合“春祭龙王”仪式(3月20日,仿唐代“祭龙祈雨”,有舞龙、献花);清明前后“踏青寻古”活动,游客可跟匠人学“扎唐代纸鸢”(材料包60元/人)。
夏(6-8月):古柏树下支起竹床,老人们摇蒲扇讲“广仁王庙为何没蚊子”(因唐代木构用了“柏木+艾草”防虫);傍晚“唐式雅集”开讲(学者用方言讲“唐代道教宫观的布局密码”),台下观众吃着西瓜听得入神。
秋(9-11月):庙后“枣园”丰收,游客可参与“打枣子”体验(穿防滑鞋,用长杆打枣,装筐带走);中秋夜“祭月雅集”后,可在碑廊赏“唐式灯笼”与圆月的浪漫叠影。
冬(12-2月):雪后广仁王庙像一幅淡墨画,唐代斗拱落满白雪,殿顶积雪与红墙相映;“腊八施粥”活动用庙后菜园的红豆、红枣熬粥,配“月宫饼”(传递“吉祥”之意)。
经典路线推荐:
文化速览线:山门(听“广仁王庙历史”讲解)→戏台(看明清社火遗迹)→正殿(赏唐代木构)→碑廊(读千年道韵),约2小时。
亲子研学线:穿道童襦裙→“小道童”活动→斗拱拼搭→吃“唐代点心”,人均200元。
摄影创作线:清晨7:00(拍杏园与庙檐晨雾)→上午10:00(拍正殿斗拱光影)→傍晚17:00(拍戏台与晚霞叠影)→夜间(拍“祭月雅集”暖光)。
实用贴士:广仁王庙游玩全攻略交通指南:
高铁:运城北站乘公交108路至“芮城汽车站”(1小时,票价5元),转乘3路公交至“龙泉村站”(20分钟,票价2元);
自驾:太原方向沿二广高速转荷宝高速,至芮城出口下(全程约400公里,景区停车场收费5元/小时);
公共交通:运城城区乘芮城旅游专线直达“广仁王庙”(1.5小时,票价10元)。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20元(学生、60岁以上老人半价);“小道童”研学营、“手作体验”另收费;
开放时间:8:30-17:30(4-10月),9:00-17:00(11-3月);法会、雅集活动需提前在“广仁王庙”公众号预约。
最佳游览时段:
文化体验:上午9:00-11:00(光线柔和,适合拍摄斗拱细节);
摄影打卡:清晨7:00(拍杏园晨雾)、傍晚17:00(拍戏台晚霞)。
住宿推荐:
古村民宿:“龙泉小筑”(改造自清代民居,房间保留土炕、木窗,步行2分钟到庙,人均150元);
品质酒店:“芮城广仁王庙度假酒店”(距庙800米,含“唐韵早餐”,适合家庭/商务游,人均280元)。
结语:唐构里的道韵,是写给盛唐的情书采访结束时,守庙人刘根柱摸着正殿的斗拱说:“我爷爷那辈就守着这座庙,他说这些木头不是砍出来的,是盛唐的匠人把对天的敬畏、对道的追寻,都刻进榫卯里了。”
广仁王庙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一座“唐代道教宫观博物馆”,更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1100年前,匠人如何用双手在木头上“写”下盛唐;800年前,信众如何在碑刻前许下祈愿;今天,我们又如何在这些斗拱的光影里,触摸到古人最鲜活的信仰。
正如中国古建筑学会副会长李先逵所说:“广仁王庙的唐代木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活字典’。它告诉我们,所谓‘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有人愿意守着,有人愿意学着,有人愿意带着它,继续往前走。”
春天,不妨带着家人走进广仁王庙,在唐代斗拱的舒展里、宋碑的墨香中、龙泉井的清冽间,遇见一场跨越千年的道韵对话。毕竟,有些文明,只有站在它的屋檐下,才能真正读懂“盛唐气象”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