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警惕 AI 大模型“读心”:央视提醒含个人信息的图片别往朋友圈发

最近,你有没有刷到这样的新闻?一位老人接到“孙子”的语音电话,哭着说出了车祸要赔钱,老人信以为真,转了200万。结果发现

最近,你有没有刷到这样的新闻?

一位老人接到“孙子”的语音电话,哭着说出了车祸要赔钱,老人信以为真,转了200万。

结果发现,那根本不是孙子的声音,而是AI合成的。

还有人只是在车里聊了几句家常,第二天手机就弹出“离婚律师推荐”:

这已经不是都市传说,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开完,数据安全成了全场焦点。

央视专门提醒大家:别随便把带个人信息的图片发到朋友圈。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风险正在加速逼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可能正悄悄把你“卖”给算法;

而那些你以为无害的日常操作,又如何被AI“读懂”,甚至被坏人利用。

先说个最简单的例子:

你和家人去旅游,拍了一张合影,兴高采烈地发到朋友圈,还加了个定位“三亚亚龙湾”。

你觉得这是分享快乐,但在某些人眼里,这张图等于交出了你的姓名、家庭成员长相、常住城市、出行习惯,甚至经济水平。

如果再配上一句“终于把房贷还清了”,信息量就更大了。

现在的大模型,已经能通过一张合影自动识别人脸,匹配社交网络上的公开资料,推测谁是谁的父母、配偶、孩子。

这种技术叫“关系图谱构建”,听起来很学术,其实干的就是“猜你是谁、你认识谁”的活儿。

一旦这些数据落到诈骗团伙手里,他们就能精准伪装成你的亲友,编出让你难以拒绝的故事。

更隐蔽的是,有些AI平台在你上传照片做“美颜”或“老照片修复”时,会默认收集图像中的所有信息。

你可能只是想把奶奶年轻时的照片调亮一点,但后台系统已经提取了人脸特征、背景建筑、服装年代,甚至照片角落的日历日期。

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你。

不止是照片,连你随手发的文字也可能“出卖”你。

有研究显示,大模型能通过分析一个人发的几十条微博或朋友圈,判断其情绪状态、性格倾向,甚至预测是否有抑郁风险。

它不靠魔法,而是看你用词频率、标点习惯、发布时间。

比如凌晨三点发“没事,我挺好的”,配上没有表情符号的冷淡语气,系统可能标记为“高风险负面情绪”。

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逻辑很简单:

人类说话写字从来都不是随机的。

每句话背后都有情绪、经历和思维模式。

过去只有心理医生或亲密朋友能察觉这些细节,现在AI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学会了“看穿废话”。

它不懂人心,但它知道“说‘算了’的人,87%在压抑不满”;

它不会共情,但它能统计出“连续三天发阴天照片的人,求助意愿上升3倍”。

问题在于,这些分析结果去哪儿了?

谁在用?有没有经过你同意?

目前大多数AI服务的用户协议写得又长又绕,普通人根本不会细看。

而一旦你点了“同意”,你的数据就可能被用于广告推送、用户画像,甚至卖给第三方。

某智能汽车品牌曾因车内语音被上传分析,车主讨论“换工作”后,立刻收到猎头电话,这已经不是隐私泄露,而是赤裸裸的监听。

更麻烦的是,法律跟不上技术的脚步。

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早就实施,但“数据滥用”的界定依然模糊。

比如,平台说“我们只做匿名化处理”,可现实中,只要结合几张照片、几条动态,就能重新识别出具体个人。

法院往往要求用户自己证明“损失是由数据泄露直接导致的”,这对普通人来说几乎不可能。

那我们是不是只能彻底不用AI、不上网、不发朋友圈?

当然不是。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是怎么用、怎么管。

作为普通用户,其实有很多简单但有效的防护动作可以做。

首先,发照片前多想三秒:

这张图有没有暴露身份证号、车牌、门牌号、机票行程单?

哪怕是一角,也可能被放大识别。

其次,尽量关闭社交平台的“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动态”功能,微信、微博、小红书都有类似设置。

第三,别连公共场合那些没密码的Wi-Fi,尤其是商场、车站里的“免费热点”:

它们可能是钓鱼陷阱,专门截取你输入的账号密码。

另外,上传照片给AI工具处理时,优先选择有明确隐私政策的大厂平台,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小程序。

有些APP号称“一键修复老照片”,实则偷偷上传原图到境外服务器,风险极高。

如果你对某项服务不放心,不妨试试“脱敏处理”:

比如把合影中的人脸打码后再上传,或者裁掉背景里的地址标识。

从企业角度看,责任更重。

用户数据不是“数字石油”,不能只想着榨取价值。

真正负责任的公司,应该像对待水电一样对待隐私:既要高效输送,也要装好“漏电保护器”。

比如敏感数据本地处理、不留存;

情绪分析功能默认关闭,需用户主动开启;

训练数据来源透明可追溯。

科大讯飞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离线模式”,即部分AI功能完全在设备端运行,不联网、不上传,这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向。

回到开头那个被骗200万的案例。

骗子之所以能成功,不只是因为AI语音逼真,更是因为掌握了受害者家庭结构、生活习惯等细节。

这些信息从哪来?

很可能就藏在老人子女过去十年发的朋友圈里:

孙子在哪上学、老伴有什么病、家里住哪个小区……一条条看似无害的动态,最终拼成了诈骗剧本的素材库。

所以,保护隐私不是 paranoid(过度警惕),而是基本的生活常识。

就像我们出门会锁门、银行卡不告诉陌生人一样,在数字世界里,也要学会“关门”。

不是不让分享,而是知道什么该晒、什么该藏。

有人可能会说:“我又没什么秘密,怕什么被看?”

但隐私从来不只是关于“秘密”,而是关于“选择权”。

你有权决定谁能看到你的生活片段,而不是被动地被算法拆解、打包、售卖。

当AI越来越擅长“读心”,我们更要守住那道边界:

你可以分析我的语言,但不能替我做决定;

你可以推测我的情绪,但不能操控我的行为。

最后说个好消息:

目前真正能“读取大脑想法”的技术,比如通过fMRI扫描解码思维的MindLLM,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需要昂贵设备和长时间校准,离日常生活很远。

我们面对的主要风险,不是科幻片里的脑机接口,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由我们自己无意中送出的数据。

换句话说,AI并没有真的“看穿”你,而是你早已把心事写在了网上。

每一次点赞、每一张自拍、每一条吐槽,都是喂给算法的饲料。

它越吃越懂你,直到能预测你下一步想买什么、想去哪、甚至想说什么。

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屏蔽所有技术,而来自清醒的认知和克制的习惯。

少发一张带票证的照片,多关一个不必要的权限,也许就能避免一次潜在的风险。

技术会继续进步,但人的判断力,永远是最可靠的防火墙。

所以,下次准备发朋友圈前,不妨问自己一句:

这张图,我愿意让一个陌生人拿着它去找我家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别发。简单,但有效。

毕竟,在这个AI越来越“聪明”的世界里,保护自己,终究还是要靠人自己的那点“笨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