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紧张局势,因美国一款导弹的可能介入再度升温。9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表示,白宫正考虑通过北约欧洲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这款最大射程超2000公里的武器,若从乌克兰发射,理论上能直接打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被分析人士视为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危险的一步"。

"战斧"导弹的威慑力不言而喻。作为美国标志性的亚音速远程巡航导弹,其2000公里的射程意味着,一旦交付乌克兰,将极大拓展乌方的打击范围,直接触及俄罗斯本土核心区域。这也是为何普京及俄方官员自10月以来多次发出强硬警告,称若美方真的提供该导弹,俄乌冲突将"实质性升级",不仅会加剧双方对抗,更会对俄美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而这场"导弹风波"的背后,始终绕不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身影。按美媒说法,特朗普政府近期似乎在有意加大对俄施压的力度:他不仅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多次通话,还在13日证实会见泽连斯基前,向媒体放风称"若俄方不尽快结束冲突,可能向乌方提供'战斧'导弹",将其称为乌克兰"进攻中的新一步";但话锋又留有余地,补充说"我们也可能不这样做,走着瞧",态度显得耐人寻味。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此时的表态,还夹杂着他在中东外交的"余波"。此前,美方参与斡旋巴以冲突,促成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被不少人视为他的"重大外交政策胜利"。欧洲和美国政府的一些官员因此希望,特朗普能借这一契机"吸取教训",把精力转向乌克兰危机,通过加大对俄施压推动局势解决——特朗普此次访问中东时多次提及乌克兰问题,似乎也印证了他"仍有意斡旋"的态度。
除了"战斧"导弹,美方的"极限施压"选项还包括加码对俄经济制裁、遏制俄方能源出口等。但《华尔街日报》援引军事分析师弗朗茨-斯特凡·加迪的话,给出了另一种更具"特朗普风格"的猜想:美方斡旋的真实走向,可能是特朗普直接与普京谈妥停火协议,再回头迫使泽连斯基接受。
加迪认为,这种"先和俄方敲定、再压乌方认账"的模式,完全符合特朗普一贯"高调、单边"的外交路数,只是这样的操作大概率会引发欧洲方面的担忧,甚至可能促使欧洲出手阻挠——毕竟,欧洲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和利益,与美方的单边思路未必能完全对齐。一边是放风送导弹的"强硬施压",一边是可能绕过乌克兰的"单边斡旋",特朗普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真实盘算,正让局势变得愈发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