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太和镇三坑滩村青山环抱、碧水潺潺,古龙峡景区内游人如织,村道旁错落有致的民宿飘出阵阵茶香,彩虹道上游人打卡拍照,孩童在文化墙前嬉笑奔跑……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山村,如今正以“景村联建”模式书写着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生动篇章。
龙头带动:
资源变资产 荒山生金矿
“老江那片竹林,现在每年能分一万块租金呢!”站在整合流转的1517亩林地上,三坑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家和感叹道。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如今已化作清远古龙峡景区的生态缓冲区。
“阿婆,您家后山那片笋竹林,我们登记为特色经济作物了。”工作人员小陈在笔记本上仔细标注。多年前,村里花费了三个月开展摸底,全村21978亩土地,乃至野猪、山鸡等生物资源都被纳入“生态资源台账”。
古龙峡景区。
“叮咚”——随着手机银行到账提醒响起,村民陈婶笑开了花:“每年年底准时收租金,比上山摘笋稳定多了!”通过“景村联建”模式,分散林地化零为整,古龙峡公司每年为村集体支付126.5万元租金。更令人欣喜的是,33位村民穿上景区制服,在保洁、安保岗位上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约4000元工资,还方便照顾老人孩子。”景区员工何叔的话语里满是满足。
民宿集群:
客源变留量 乡野焕新颜
暮色四合,经营农庄的老张正忙着准备晚餐。“客人点了两份农家焖鸡、清蒸瘦身鱼,都是用自家养的走地鸡、山坑鱼做的。”像这样的特色民宿,全村已发展至52家,与32家餐饮山庄共同构成完整的旅游服务产业链。
“以前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现在有了旅游联盟统一管理。通过组织开展从业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推动行业从‘无序竞争’转向‘品质竞争’。”三坑滩旅游联盟会长黄浈戈介绍。2024年,太和镇投资改造的三坑滩村彩虹道成为网红打卡点,沿途2000平方米的万象彩绘墙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妈妈快看!这面墙会讲故事!”来自广州的小游客朵朵兴奋地指着《兽趣图》彩绘说道。
三坑滩村彩虹巷道。
数据印证着转型成效:2025年1-7月,民宿板块承接景区过夜游客占比达14.04%,餐饮营业额突破1500万元。“现在节假日房间都是爆满的,必须提前一周订房。”黄瑞强擦拭着“市级美丽庭院”奖牌,眼里满是期待。
全域整治:
旧貌换新颜 乡风润民心
随着沥青摊铺机缓缓前行,2.8公里窄基路面拓宽工程进入收尾阶段。这条曾经坑洼不平的村道,如今变身双向两车道的旅游专线。“以前游客反映路上有点颠簸,现在道路畅达,沿途景色宜人,生意也好了很多。”餐饮店老板老李竖起大拇指。
获得382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的巷道黑底化工程,让雨天泥泞成为历史;新建的污水处理站旁,美人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三坑滩村农房外立面改造。
“德善积分制真是好,我家这个月又攒了10分!”在村口积分兑换点,村民李婶用积分换到一袋洗衣粉。这个将环境整治纳入考评的创新机制,已推动清理杂物乱堆点54处。漫步村中,家家户户的“小菜园”“小花园”生机盎然,两户“市级美丽庭院”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发展新篇:
绿水青山间 幸福正生长
2024年,三坑滩村集体收入135万元,户均年增收4.2万元;2025年1-7月,游客量同比增长10.89%,营业额提升11.54%……这些跳动的数字,见证着“景区+民宿+典型村”发展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三坑滩村不仅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令人向往的生态文化休闲胜地,更要做乡村振兴路上‘景美、业兴、人和’的鲜活样板。”展望未来,黄家和对村集体发展信心满满。三坑滩村将紧抓清新区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县的重大机遇,持续深化“景村共融”模式,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同时,推动线上线下的消费融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清新发布编辑部
部分来源 | 太和镇人民政府
记者/编辑 | 邹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