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谁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相继崛起、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实际仲裁者的五位

一、谁是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相继崛起、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实际仲裁者的五位(或数位)诸侯盟主。因史家略有分歧,这里以《史记》等主流观点为准,通常指:

1. 齐桓公(霸主:公元前685年-前643年)

2. 宋襄公(昙花一现的争霸者)

3. 晋文公(霸主:公元前636年-前628年)

4. 秦穆公(称霸西戎)

5. 楚庄王(霸主:公元前613年-前591年)

还有一种说法说春秋五霸还包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的本质并非要推翻周王室,而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召集诸侯会盟的形式,成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维持国际秩序。其权力建立在威信与实力之上,而非法理。

春秋五霸在一步步的改革与“尊王”中的崛起。

1. 齐桓公与管仲的改革。一是内政: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发展盐铁业,稳定国民经济。二是军事:“作内政而寄军令”,将行政组织与军事编制结合,打造高效战斗力。三是外交:高举“尊王攘夷”大旗,北击山戎,南拒楚国,保卫华夏文明,从而树立了无可争议的政治威信。

2. 晋文公的称霸。一是在长期内乱后即位,任用贤能,整顿内政。二是在城濮之战中,以“退避三舍”的战术巧妙击败强大的楚军,一战定霸,确立了晋国长达百年的中原霸主地位。

3. 楚庄王的问鼎中原。一是楚国作为“蛮夷”,其壮大之路是不断北上吞并汉水诸国。二是 楚庄王时,国力达到顶峰,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并“问鼎中原”,公然挑战周王室权威,标志着楚系霸业的极盛。

内部瓦解与体系失灵一步步销蚀着强大的机体,春秋霸主走向衰落。一是过于依赖个人与强卿。霸主的权威高度依赖于国君的英明和少数权臣(如齐之田氏、晋之六卿)。一旦君主昏聩或权臣坐大,霸权便迅速瓦解。二是卿大夫家族篡位,形成致命的内部侵蚀。齐国的田氏取代姜氏,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标志着春秋贵族政治的终结,也直接导致了霸主体系的崩溃。三是“尊王”旗帜的失效,成为一种空洞的口号,实力的赤裸博弈成为主流,旧的霸权秩序无法维持。

二、谁是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指经过春秋末期激烈兼并后,幸存下来的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它们完全摆脱了周礼的束缚,进入了以彻底兼并、统一天下为目标的全面战争状态。这七国是:

1. 秦(关中地区)

2. 齐(山东东部)

3. 楚(长江中下游)

4. 燕(河北北部)

5. 赵(河北南部、山西)

6. 魏(河南中部、山西西南)

7. 韩(河南中部)

战国七雄是七个独立的、高度集权的准军事化国家,周天子在其眼中已形同虚设。它们之间的博弈,不再是争霸,而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与统一战争。

变法与耕战成为战国七雄的强盛之术。

1. 魏国的率先崛起(李悝变法):一是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变法。二是“尽地力之教” 发展农业。三是制定《法经》,推行法治。四是建立“武卒”制,即职业化常备军。魏国因此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

2. 秦国的后来居上:一是商鞅变法是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变法。二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激发生产积极性。三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打破贵族垄断,使国家成为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四是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五是变法使秦国从西陲弱国蜕变为“虎狼之国”。

3. 齐、楚、赵的特色强国:一是齐:凭借鱼盐之利和文化繁荣,在齐威王时期再次强盛。二是楚:通过吴起变法短暂中兴,但主要依靠其广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三是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秦抗衡的国家。

战略失误与制度落后将战国七雄的推向败亡。一是魏国的衰落。地处四战之地(中央之国),四面树敌(“东败于齐,西丧秦地,南辱于楚”),战略环境恶劣。二是齐国的衰败。在齐湣王时期,穷兵黩武,灭宋而引发五国合纵攻齐,被燕将乐毅几乎灭国,从此一蹶不振。三是. 楚国的僵化。尽管疆域最大,但旧贵族势力强大,吴起变法夭折后政治改革停滞,国力虽强但组织效率低下,最终不敌秦的锐利进攻。四是赵国的悲剧。长平之战战略决策失误,换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被白起坑杀四十万精锐,元气大伤。加之后期君臣猜忌(如李牧被杀),自毁长城。五是韩、燕的先天不足。韩国地处中原,四面受敌,无战略纵深;燕国偏居北方,国力始终较弱。六是制度竞争的失败是根本原因。最终,山东六国未能像秦国那样进行彻底且持续的制度革新。秦国的法家郡县制、军功爵制、严密的户籍与控制体系,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和国家组织形态,其胜利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

不论是“五霸”还是“七雄”,都曾经“尊王攘夷”,都当过天下共主,虽然最后都走向没落,但抹不掉历史的痕迹。

1.完成政治制度的实验与定型。一是春秋的霸主政治是封建制解体的过渡形态。二是战国的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为中央集权的秦帝国奠定了蓝图,开创了此后两千余年的帝制时代。

2. 实现民族与疆域的共同体重构。一是长期的战争与融合,极大地打破了诸侯国之间的地域界限,促进了语言、文化、经济的交流,为秦汉时期形成统一的汉民族和稳定的国家疆域奠定了基础。

3. 开启了战略文化的源泉。一是春秋的“尊王攘夷”成为后世处理华夷关系的经典范式。二是战国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策略,成为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和外交智慧的宝库。

4. 形成历史镜鉴与思想遗产。一是后世王朝无不从春秋五霸的兴衰中汲取治国经验,从战国七雄的存亡中警醒改革的必要性。二是这一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正是在回应如何治国平天下的时代课题,其思想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兴衰史,是一部从松散霸权联盟到严密中央集权、从贵族礼仪战争到全民总体战争、从封建分割到天下一统的宏大演进史。它们的崛起,源于敢于突破旧制、勇于改革创新;它们的没落,则源于固步自封、内部腐化或战略失误。这段历史不仅决定了中国的政治走向,更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