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汜水关之战,华雄并非正面击败孙坚军团。
他采纳李肃计策,夜袭孙坚军营,孙坚慌乱中交手不数合就撤走,这事儿能算华雄真赢了吗?要知道,孙坚是被称作 “江东猛虎” 的人物,华雄也是董卓麾下数得着的悍将,要是两人能摆开架势公平对决,结局又会是怎样?

咱们先说说华雄。这汉子刚出场时,那凶名可是实打实闯出来的。董卓乱政,十八路诸侯讨董,华雄自告奋勇守汜水关,一上来就斩了诸侯手下的俞涉,没一会儿又把韩馥麾下的 “上将潘凤” 给斩了。

这两下子下来,诸侯营里直接没人敢应声了,连袁绍都叹 “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可见华雄这西凉猛将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不过细想一下,华雄杀的俞涉、潘凤,虽说也算诸侯手下的将官,但比起孙坚这种一方诸侯、常年领兵厮杀的主儿,成色终究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再看孙坚。“江东猛虎” 这称号,在原著里可不是空架子。早年间打黄巾,他就敢带着手下冲阵,后来讨董,他更是十八路诸侯里最积极的先锋。
而且孙坚手下还有程普、黄盖、韩当这些能征善战的老将(要知道程普可是能和太史慈大战二十多回合平手的,孙坚能比程普逊色?),平日里他自己也不是只靠勇力,打硬仗时还懂些谋略。

就拿讨董来说,他知道董卓军势大,没硬拼,而是先派人去催粮草,想稳扎稳打,这份心思,比华雄那种猛冲猛打的路子,多了层章法。
夜袭的 “不公平”:孙坚撤走非因武艺不如咱们再回头看华雄夜袭那一段。原著里写得明白,“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这是什么?是偷袭啊!孙坚的军营本来好好的,士兵们都没防备,华雄带着骑兵突然冲进来,营里瞬间就乱了——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

这时候的孙坚,哪有心思跟华雄单挑?他首先要考虑的是保住自己的性命,还要顾及手下的将士。华雄是有备而来,孙坚是仓促应战,两人交手 “不数合”,孙坚一看形势不对,“突围而走”,这根本不是武艺上输了,而是被夜袭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像两个人打架,一个趁对方睡觉的时候突然动手,对方慌乱中挡了几下就跑,你能说跑的人打不过吗?显然不能。
公平对决的关键:武艺、谋略与心态的较量
要是真能公平对决,情况可就不一样了。首先说武艺,华雄的优势是力猛、突袭厉害,可孙坚的武艺也不含糊。原著里虽然没写孙坚直接斩过像华雄这样的大将,但他常年在战场上拼杀,刀法都是实战练出来的,对付华雄这种猛夫,不会没辙。
而且孙坚不仅勇,还懂谋略,他不会像俞涉、潘凤那样,上来就跟华雄硬拼,说不定会先耗一耗华雄的力气,再找机会反击。

再看心态。华雄夜袭赢了一次,难免会有点轻敌,觉得孙坚不过如此。可孙坚是个记仇的性子,吃了夜袭的亏,肯定会憋着一股劲,跟华雄对决时只会更谨慎、更勇猛。而且孙坚手下的程普、黄盖等人,要是在旁边掠阵,华雄心里也会犯嘀咕——万一打不过,被孙坚的人围上来,可就麻烦了。
反观华雄,他手下的人比起孙坚的部将,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真要是单挑起来,华雄没了偷袭的优势,想赢孙坚可不容易。

咱们再往深了想,原著里关羽 “温酒斩华雄” 是千古名场面,可要是孙坚在公平对决里赢了华雄,那这段名场面可就没了。
这是老罗给关羽铺的成名之路。但从原著给出的线索来看,孙坚的实力确实在华雄之上——他能在讨董时成为先锋,能收拾残部再战,能让董卓都忌惮三分,这些都不是华雄能比的。

所以说到底,华雄夜袭赢孙坚,赢的是偷袭的时机,不是真本事。要是公平对决,孙坚这 “江东猛虎”,大概率能把华雄给斩了,就算不能斩,打跑也是没问题的。毕竟,在史料里,华雄就是死于孙坚之手,说孙坚武艺弱于华雄,完全是不符合逻辑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要是当时华雄没搞夜袭,而是跟孙坚摆开架势公平打一场,你觉得孙坚能赢吗?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