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房颤:心房的“颤抖”与脑部的“危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不仅仅是心跳不齐那么简单,其最大的危害在于会极大地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可以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不仅仅是心跳不齐那么简单,其最大的危害在于会极大地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可以说,心房每一次不规则的“颤抖”,都在为大脑埋下一颗危险的“种子”。

一、房颤如何引发脑卒中?

正常的心脏跳动是规律、有力的。而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取而代之地是快而不规则的“颤动”。这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血流淤滞:心房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心室,血液容易在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淤滞、形成漩涡。

血栓形成:血液淤滞使得血小板更容易聚集,从而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这个附着在心房壁上的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流循环至全身动脉。如果堵住脑动脉,就会造成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其导致的卒中往往更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更高。

二、身体发出的“暗号”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感觉,仅在体检时发现。常见的信号包括:

心悸:感觉心跳紊乱、心跳过速、心跳沉重或心脏要跳出嗓子眼。

乏力、疲劳:心脏效率下降导致全身供血不足。

头晕、晕厥:脑供血不足引起。

气短:尤其在活动时,感觉呼吸困难。

胸痛或压迫感:虽然不典型,但也可能出现。

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与风险管理

房颤的治疗有三大目标:控制心率/心律、预防血栓、治疗原发病。

1. 西医治疗:抗凝是核心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这是房颤管理的重中之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评分(如CHADS₂-VASc评分)决定是否使用抗凝药。传统药物有华法林(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更为方便安全。

控制心率和心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控制心室率或尝试转复并维持正常心律。

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房颤的重要方法)和左心耳封堵术(对于不能耐受抗凝药的高危患者,从源头封堵血栓“老巢”)。

2. 中医视角:宁心安神,活血化瘀

中医将房颤归为“心悸”、“怔忡”范畴。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心气、心阴、心阳亏损,心脏失养;“标实”常为痰浊、血瘀、气滞扰乱心神。治疗上需“扶正”与“祛邪”并举,常用炙甘草汤(益气滋阴复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镇惊安神)等方剂加减,并常配伍丹参、三七等活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辅助预防血栓。

在规范抗凝和治疗的基础上,对于伴有头晕、胸闷等循环不佳症状的房颤患者,医生有时会辅以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例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的银杏叶提取物,其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的作用,可能对缓解症状有辅助效果。但必须明确,它绝不能替代抗凝药来预防卒中,一切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四、科学预防与生活管理

遵医嘱坚持抗凝:这是预防卒中最重要的措施,切勿自行停药。

管理诱发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房颤的疾病。

限酒戒酒:酒精是房颤的明确触发因素,应严格避免。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适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

定期监测:学会自测脉搏,感觉不规则时及时就医;定期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

房颤是心脑之间的一个危险通道。通过现代医学的有效抗凝和中医的整体调理,我们可以有效地关闭这个通道,守护大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