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的战略投送力量建设,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近日,一架曾服役于一线部队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正式“转岗”进入军事院校承担教学任务。这一看似平常的装备调动,实则是我空军战略投送能力实现质变飞跃的强烈信号。 它无声地宣告,曾经制约空军远程力量投射的“大型运输机瓶颈”已被彻底打破。

回溯过往,中国空军对大型运输机的渴求极为迫切。 在国产运-20横空出世之前,空军远程战略投送的重担,主要落在从国外引进的伊尔-76以及基于运-8平台改进的各型中型运输机肩上。运-8系列性能稳定、用途广泛,衍生出预警机、反潜机等众多特种机型,功不可没。但作为一款最大起飞重量60余吨的中型战术运输机,其运力和航程难以满足全域作战的战略需求。 因此,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先后从俄罗斯引进了多批伊尔-76,这批最大起飞重量达190吨的“空中巨无霸”迅速成为当时的绝对主力。

引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因各种因素一度中断,这更坚定了中国自主研发大型运输机的决心。 即使在决定启动国产运-20项目后,为应对紧迫需求并降低新机研发列装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空军仍采取了务实的“双保险”策略。这就是为何在运-20已成功首飞后,我国仍选择引进一批状态良好的二手伊尔-76,这与同期引进苏-35战斗机的逻辑如出一辙,体现了装备建设的前瞻性与稳健性。

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国产运-20“鲲鹏”的正式服役,开启了中国战略空军的新篇章。服役初期,运-20采用成熟的俄制D-30发动机,确保了快速形成战斗力。但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装备国产“心脏”成为运-20走向完全成熟的必经之路。 2020年,搭载国产涡扇-20发动机的运-20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不仅解决了大型运输机的“有无”问题,更攻克了动力系统这一最关键的技术壁垒。

涡扇-20发动机的换装,是运-20产能爆发和性能提升的“催化剂”。与俄制发动机相比,涡扇-20在推力、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上实现全面超越。得益于此,运-20的生产驶入快车道,年产量显著提升,目前总装备量已被可靠信源指出突破一百架大关。 正是有了运-20这支规模庞大且不断壮生的“国产鲲鹏”机队,空军才能如此从容地将经验丰富但机龄较老的伊尔-76功勋战机,放心地交付给院校,用于培养下一代空军人才。这一“幸福的烦恼”,是中国航空工业厚积薄发的最佳证明。

展望未来,运-20的百架规模绝非终点,而是中国战略投送力量向下一个目标进发的新起点。考虑到中国广阔的疆域、日益拓展的国家利益以及建设世界一流战略空军的需要,外界分析普遍认为,运-20的最终产量很可能向300架的量级迈进。 更重要的是,通过运-20和涡扇-20的研制,中国已积累了研发更大型战略运输机和更强动力系统的完整技术与人才基础。中国空军的航迹,必将随着这些“国之重器”的不断列装,延伸向更遥远的天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