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辞官归园种菊花,赋《归去来》抒志

东晋义熙元年十一月的一天,彭泽县衙的庭院里飘着细雨。陶渊明披着粗布官袍,手里攥着一封刚送到的公文 —— 上面写着郡里要派

东晋义熙元年十一月的一天,彭泽县衙的庭院里飘着细雨。陶渊明披着粗布官袍,手里攥着一封刚送到的公文 —— 上面写着郡里要派督邮来检查,属吏提醒他得束带恭迎。他盯着公文上 “督邮” 两个字,突然笑了一声,对身边人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就解下印绶,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着妻儿离开了只待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这一年,他四十一岁,从此彻底告别了官场。

1. 四次出仕:在理想与现实间反复拉扯

很多人以为陶渊明是天生的隐士,其实他年轻时也曾有过 “大济苍生” 的抱负。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只是到他这一辈家道中落。《晋书・陶潜传》记载他 “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但家境贫寒迫使他不得不考虑仕途。

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做州祭酒开始,陶渊明先后四次为官,又四次辞官,每一次都在官场的污浊和内心的坚守中挣扎。他做过桓玄的幕僚,亲眼目睹桓玄谋逆的野心;也当过刘裕的参军,看着曾经的义军领袖逐渐沉迷权力。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官场的应酬逢迎 —— 上司要巴结,同僚要提防,连督邮这样的小官都能作威作福。在《感士不遇赋》里,他写下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道尽了对官场虚伪的失望。

四十一岁那年出任彭泽县令,本是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尝试 —— 他想靠这份俸禄养活家人,也盼着能在地方上做点实事。可督邮的到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五斗米” 是他当时的俸禄,换算成现在大概是每天两斤多米,够一家人糊口,但这份薪水背后的尊严代价,他终究不愿承受。

2. 归园田居:从 “官场弃子” 到 “田园主人”

辞官后的陶渊明回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的老家,一座带菜园的茅草屋成了他的新归宿。在那篇千古传诵的《归去来兮辞》里,他细致地描绘了归家的喜悦:“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看到村口等候的僮仆和稚子,他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这篇辞赋写成后,他拿给朋友看,有人劝他留条后路,他却坚定地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园后的生活并不像诗里写的那么轻松。《宋书・隐逸传》记载他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意思是亲自种地养活自己,结果累出了病。有一年夏天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他不得不向邻居借粮;冬天没有柴烧,就拆了家里的旧门板取暖。但这些困苦,都没让他后悔辞官的决定。

在田里劳作时,他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其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成了最广为人知的句子。有人笑他种地不专业,他却在诗里回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重要的不是收成,而是劳作本身带来的踏实。院子里种的菊花,更是成了他的精神象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里的闲适,是他挣脱官场束缚后才有的心境。

他还和村里的农夫成了朋友,农闲时一起喝酒聊天。在《移居》诗里,他写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没有官场的客套,只有朴素的真情。有一次朋友送他一壶酒,他当场打开就喝,喝醉了就对朋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活得率真又洒脱。

3. 《归去来兮辞》:不是逃避,而是清醒的选择

很多人把陶渊明的辞官看作是消极避世,其实《归去来兮辞》里藏着他清醒的人生判断。在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句里,他承认过去出仕的选择有误,但更清楚未来要走什么路。当时东晋王朝动荡不安,官场腐败成风,陶渊明看透了 “实迷途其未远”,选择及时止损,这不是懦弱,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这篇辞赋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他的朋友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名将,曾带着米和肉去看望他,劝他重新出仕,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陶渊明却拒绝了,还把礼物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他在《乞食》诗里写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就算饿肚子,也不愿再回到那个让他窒息的官场。

史学界对陶渊明的辞官动机还有另一种解读:除了厌恶官场腐败,他的家族背景也是重要原因。曾祖父陶侃是寒门出身,在士族垄断的东晋官场备受排挤,这种家族记忆让他对仕途本就有疏离感。而《归去来兮辞》中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的描述,也体现了他对家族亲情和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视。

4. 千年回响:今天我们为何还爱陶渊明?

陶渊明的选择,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现在不少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业或过着极简生活,被称为 “现代陶渊明”。他们和陶渊明一样,在追问 “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 是为了高薪忍受 996 的内耗,还是选择能安放内心的生活方式?

其实陶渊明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本质上是对 “尊严比利益更重要” 的坚持。现在职场上,有人为了升职加薪放弃原则,有人为了面子过度消费,而陶渊明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是靠职位和财富定义的,内心的安宁和人格的独立才更珍贵。

他的田园生活也给了我们启示:简单的生活未必不幸福。陶渊明在田里劳作虽然辛苦,但能看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的自然美景,能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物质换不来的。现在很多人周末去郊区种地、钓鱼,其实也是在寻找这种与自然亲近的简单快乐。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陶渊明的归隐不是 “躺平”,而是 “勤耕”。他不是靠父母养着的富二代,而是靠自己的双手种地谋生,这种自食其力的精神,才是他故事里最可贵的部分。

从东晋到今天,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柴桑的那片菊花早已不在,但陶渊明的精神却一直活着。他让我们知道,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都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都能在自己的生活里种出属于自己的 “菊花”。

如果你面对一份高薪但让你压抑的工作,会像陶渊明一样选择离开吗?你心中的 “五斗米” 又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喜欢这篇文章的话,也别忘了分享给身边同样在寻找生活意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