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温知意
跳出常规看世界
跟着知意观天下
德国又出大动作。这一次,不是修宪,不是经济改革,而是直接对准了境内的叙利亚难民群体——130万人,连带着7000名撑起基层医疗体系的叙利亚医生,都被推上了“请回国”的名单。
总理默茨亲口宣布:叙利亚战事结束,遣返计划全面启动。

听起来理直气壮,甚至有点“正义凛然”。但问题是,德国真的准备好了?叙利亚,真的“和平”了吗?还是说,这一切,只是德国政坛的一场选前大清算?
政客打算盘,难民成筹码2025年全国大选刚结束,极右翼政党“德国另选择党”突然杀出,拿下了超过20%的选票,成了全国第二大党。尤其是在失业率高、经济低迷的前东德地区,支持率飙升得像装了火箭。移民问题,自然成了他们手里的“核武器”。
偏偏这个时候,柏林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案件:一名叙利亚籍男子涉嫌策划自杀式袭击被捕。虽然案件还没有定罪,但舆论早已炸锅,选择党顺势发力,把难民和安全问题牢牢绑在一起,迫使默茨政府表态。

于是,默茨政府迅速启动遣返计划,边境检查升级,驱逐流程提速。说白了,就是要在选民面前展现“硬拳头”,稳住选票。可问题来了,政策就像一把刀,挥下去容易,收回来难。
德国劳动力紧缺,不是秘密。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机构的分析,到2028年,德国将面临近80万人的劳动力缺口。尤其在医疗行业,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在德国工作的叙利亚医生数量超过5000人,很多人都扎根在偏远、资源紧张的小镇和乡村,是那里的“救命稻草”。你说这些人要遣返,那医院谁来顶班?这不是开玩笑。

更夸张的是,在制造业、运输业、餐饮服务等基层劳动密集型领域,叙利亚难民占比也不低。像服装企业“特里格马”,一半员工都是移民背景。
但现实也并不全是光鲜亮丽。数据显示,叙利亚难民的失业率仍维持在28%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四成依赖社会福利。这让德国部分城市,尤其是难民比例高的地区,财政和公共服务压力巨大。
于是问题来了:德国一边靠难民维持经济运转,一边又要把他们都请走,到底是想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更大的麻烦?
叙利亚真的“安全”了吗?德国政府给出的理由是:战争结束,叙利亚安全,难民可以回去了。
听起来像是理性判断,实际上却漏洞百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25年叙利亚新增流离失所者超过一百万,境内九成以上人口仍依赖人道援助维生。
虽然阿萨德政权被推翻,过渡政府上台,但整个国家依旧脆弱,冲突不断,基础设施残破不堪。

而且,德国自己也心知肚明。今年上半年,在政府安排下选择返乡的叙利亚难民不到1000人,自愿返乡率不足0.1%。这不是因为他们贪图德国的福利,而是因为他们清楚,回去的代价可能就是失去生命。
更讽刺的是,德国外交部长前脚刚到大马士革,回来就说“叙利亚一片废墟”,和总理默茨的“可以回家了”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不是没人看穿现实,而是在政治需要面前,现实被选择性忽略了。

德国的这波操作,说白了,不是基于安全判断,而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博弈。他们知道民众对难民感到疲惫,对安全问题感到焦虑,对经济压力感到不满。
于是把这些问题都包装进一个“遣返计划”里,一刀切。简单、粗暴、直接——也许能换来一些选票,但能换来什么样的后果?
德国曾是欧洲难民政策的灯塔。2015年,默克尔那句“我们能做到”,一度让德国成为道义高地。如今,这盏灯熄了,人走了,责任也想一并甩掉?

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在处理难民问题上,不能只看眼前政治得失,必须兼顾人道原则与国际法义务。德国这一次,显然是走偏了。
把医生赶走,把劳动力清空,把人道责任丢给别人,这不是治理,是逃避。当一个国家开始拿弱者打牌时,它离真正的强大,也就越来越远了。
问题是,德国这样“清场”,真能解决问题,还是只是拖延崩塌的开始?
参考资料
参考消息 默茨:德国将开始遣返叙利亚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