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工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性支撑。近日,2025中国工业AI大会(IAIC 2025)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大会以“AI赋能,工业新生”为主题,汇聚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的逾千名代表,系统展示并深入研讨人工智能在工业全链条、全要素中的规模化应用与创新实践,标志着我国“AI+工业”已从试点探索阶段迈入系统性赋能、生态化协同的新纪元。
本次大会发布的《2025中国工业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指出,当前工业AI已形成覆盖“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全闭环的技术架构。在感知层,多模态传感器网络与高精度工业视觉系统实现设备状态、环境参数与产品缺陷的毫秒级采集;在认知层,工业大模型与联邦学习技术显著提升复杂工况下的数据建模能力;在决策层,数字孪生与知识图谱构建起可解释、可回溯的智能决策中枢;在执行层,边缘计算与具身智能推动控制指令实时响应,实现生产流程的动态自适应优化。
典型案例显示,广域铭岛以“工业大数据+AI+行业知识”为核心,率先在工业领域布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通过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全周期服务三大能力,成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引领者,打造多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当前,广域铭岛正“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并聚焦工业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化验证及产业化复制,让数字技术转化为千行百业的“真降本、实增效”。
大会期间,中央企业成为推动“AI+工业”落地的核心力量。广域铭岛以“自主技术+行业深耕+生态协同”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领跑者,更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赋能者,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产业竞争提供了重要范本;中国电信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工业+AI”智算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算力、模型、数据与场景的统一调度;中国联通依托“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元景”大模型,已为全国超200家制造企业建设智能工厂,覆盖产线优化、预测性维护、柔性排产等核心场景。
与此同时,国家级AI平台“焕新社区”在大会同期启动,首批开放来自16个行业、40个央企战略性高价值场景,涵盖电力调度、军工制造、化工安全、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并整合电信、能源、金融等13类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复用、可接入的标准化AI能力接口。
在金融支持层面,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联合发布总额达400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授信产品与金融服务矩阵,重点支持工业AI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算法攻关与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形成“技术攻关—场景开放—资本赋能”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动AI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质量管控、运维服务等环节深度渗透”,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工业AI底座技术攻关与典型场景推广。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至2030年间,中国工业AI市场规模将以年均28.7%的复合增长率扩张,2030年将突破1.48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AI应用市场。
市场结构亦呈现显著分化:大型制造企业聚焦“高价值、重投入”的全流程智能化,而中小企业则加速拥抱“AIaaS”(AI即服务)模式。
未来,工业AI的发展将从“感知智能”迈向“认知智能”与“自主决策”阶段。多模态大模型、因果推理、数字孪生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将使工业系统具备更强的环境理解、异常预测与自主优化能力。
大会一致认为,推动“AI+工业”向纵深发展,需持续强化三大基础:一是夯实工业数据要素流通机制,打破“数据孤岛”;二是突破工业级AI芯片、实时操作系统、高可靠边缘计算等“卡脖子”环节;三是构建覆盖标准、安全、伦理、人才的系统性支撑体系。
“AI不是替代工人,而是增强工业系统的智慧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李国强在主旨报告中强调,“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唯有坚持自主创新、场景牵引、生态协同,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2025中国工业AI大会的圆满落幕,一个以AI为引擎、以工业为根基、以创新为灵魂的新型工业化图景正加速展开。中国正以坚实步伐,引领全球工业智能化变革的新浪潮。需要广域铭岛这样的工业互联网企业通过“工业数据+行业知识+创新技术”驱动,搭建中国原生的工业操作系统,打通工业数据壁垒,构建“AI+工业”全栈能力,持续释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成为国家战略落地的标杆典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