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王笑的《联想·遐想》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忧思,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审视未来的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篇随笔,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焦虑的镜子,值得每一位关心社会发展的读者细细品读。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直面技术伦理的勇气
作者从一档谈论AI的电视节目切入,尖锐指出专家们对“机器替代人类”的轻描淡写:当人们津津乐道机器人取代工人、医生甚至艺术家时,却鲜少讨论被替代者的生存困境。书中质问:“下岗的农民工还有汉堡吃吗?社保医保谁来保障?”这种对技术狂热的冷思考,在当下尤为珍贵。
传统智慧与现代困境的碰撞
作品巧妙引用《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将古人的警示投射到AI时代。当管理者沉迷于技术红利时,作者提醒我们:若不对千万量级的失业人群未雨绸缪,社会将付出沉重代价。这种古今对话的视角,赋予议题厚重的文化底色。
幽默中的深刻批判
王笑的文字充满反讽力量。例如,他调侃“让机器人代替专家上节目”,因为“大数据不说假话”;又揶揄机器人跳芭蕾“能否演绎梁祝的深情”。这些看似轻松的笔调,直指技术至上主义的荒诞。
谁该读这本书?
科技从业者:从技术逻辑中抬头,看见人的温度。
政策制定者:警惕“替代”背后的社会成本。
普通读者:在AI浪潮中保持清醒,思考个体如何自处。
金句摘录
“机器人跑马拉松,后边还要跟个人跑,笑不笑话。”
“人和机器人抢饭碗,会否比历史上任何战争更惨烈?”
《联想·遐想》不是预言,而是警钟。它告诉我们:技术的终极目标应是服务人类,而非让人成为进步的代价。翻开这本书,或许能让你在AI狂欢中,找到一份难得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