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年苏联为什么想“挖穿地球”,最后挖到12262米为何突然停止计划了?

30年后才知道,当年苏联“挖穿地球”,为什么挖到12262米就停止了?话说上世纪冷战那阵子,美国和苏联这俩超级大国,那可

30年后才知道,当年苏联“挖穿地球”,为什么挖到12262米就停止了?

话说上世纪冷战那阵子,美国和苏联这俩超级大国,那可是干啥都要比划比划,谁也不服谁。

天上的事儿咱都听过,美国人1969年开着飞船把人撂月球上了,苏联也不含糊,转年1970年就放出探测器去摸金星的底。

大伙儿都仰着脖子看他们谁飞得高,可谁承想,他俩较劲的这股子邪火,不光是往天上窜,还掉过头来,卯足了劲儿往地底下钻。

这就好比俩犟种,不光要比谁蹦得高,还得比谁能一头扎进烂泥塘扎得更深,就这么着,一场热闹非凡的“入地竞赛”哐当一下就开场了。

咱打个比方,这地球就好比是个鸡蛋,外头一层硬壳叫地壳,里头那软乎的就是地幔。

这层硬壳跟软乎芯儿分家的地方,科学上叫“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科学家们就琢磨,谁要是能先拿钻头捅破这层硬壳,亲手摸到地幔的边儿,那可就了不得了,等于是在地球肚子里画出了一张新地图,绝对是天大的功劳。

美国佬先出的手。

1958年,他们那地质调查局的人开了个会,一拍脑门子,整出个“莫霍面钻探计划”。

到了1961年,真就撸胳膊挽袖子干起来了。

地点选在加州拉霍亚那边儿的海上,找了一片水深将近950米的地方,把大钻架子往海面上一戳,就开始往下捅。

可惜啊,事儿想得挺美,真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那钻头在海底岩石里吭哧瘪肚地钻了315米,就转不动窝了。

机器不是这儿出毛病就是那儿漏气,钱也像流水似的花得快,没见着回头子儿。

撑到1966年,这项目实在撑不下去,彻底黄摊子了。前前后后扔进去两千多万美元,打了水漂,就听见个响儿。

可美国人心气儿高啊,一次没成,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反而被勾起来了。

1964年,他们又攒了个新局,叫“深海钻探计划”。

这回学精了,不一个人耍单帮,联合了四所顶牛的大学,还有那个专门研究大海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大伙儿组团跟苏联接着干。

1968年,第一口正经的深海井开钻,一直干到1983年才收工。

这十几年来,他们在全世界大洋里一共选了624个点儿下钻,最深的地方海水都有七千多米,都能把珠穆朗玛峰给淹了。

钻头在最深的海底往下硬是钻了1741米,捞上来的岩芯样品,一根一根接起来,乖乖,能有九万五千米长,这都够绕着咱村头的打谷场转多少圈了!

这些从海底捞上来的石头疙瘩,看着不起眼,可帮了科学家们的大忙了。

一检测,发现大洋底下的地壳年纪最大的也不过一亿七千万年,跟地球四十六亿年的岁数一比,还算是个小年轻。这个发现不得了,让那个“板块运动”的理论一下子就有了实打实的证据,往前蹿了一大步。

美国人借着这个事儿,在全世界老百姓面前,可是结结实实地秀了一把肌肉,显得他们家科技多牛气似的。

苏联那边能咽下这口气吗?肯定不能啊。

眼看着美国人在海上闹得欢实,苏联人心说了:你们有水,俺们有地!咱们就在陆地上干一票更大的!

六十年代末,他们科学院的那些地质专家们就开始琢磨方案了。最后选了个地儿,在科拉半岛上,那地方天寒地冻的,但据说地壳薄点儿,好下手。

1970年5月24日那天,科拉半岛上可热闹了,一个大钻塔跟个钢铁巨人似的立起来了,那台叫“Uralmash-4E”的大钻机轰隆隆一转,就算是跟美国人正式摆开擂台了。

这个项目名字也起得唬人,叫“科拉超深钻孔”,目标直捣黄龙,就是要钻到一万五千米深,去会一会那个莫霍面。

刚开始那几年,干得还挺顺溜。

到了1972年,就钻破了一千米深。

他们那儿的报纸、广播可劲儿地吹,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明天就能钻到地心似的。

表面上,美苏两家各钻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可暗地里,那叫一个较劲!

美国的间谍卫星,那是天天在科拉钻塔头顶上转悠,数着他们今天又运来了几根钻杆;苏联那边也没闲着,搞了好几艘伪装成渔船的监听船,在海面上飘着,专门偷听美国钻船之间的无线电通话,生怕人家搞出啥新花样自己不知道。

等钻到1975年,深度突破三千米的时候,从地下取上来的岩芯让所有人都傻眼了——那地壳岩石里的含水量,比大伙儿原先想的要多出一大截!

这消息在实验室一传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得挠头,好些地理教科书里写的东西都得重新掂量掂量了。

这比赛啊,不光比谁钻得深,还得比谁钻得准。

那个莫霍面,就好比是地球内部的“月球”,谁先“登陆”成功,那名声就算是稳稳揣兜里了。

美国佬后来主要就往海底发展,他们觉得海里地壳薄,钻起来省劲儿。

可苏联人偏不,他们就认准了在陆地上硬碰硬,觉得这才显真本事。

时间一晃到了八十年代初,科拉这边的钻机也升级了,钻塔噌噌往上又长高了一大截,有八十米高,仰着脖子都看不着顶。

那起吊钻杆的钢缆,粗得跟咱爷们儿的手臂似的。当初荒凉的工地,现在也成了个小集镇,工人宿舍、食堂、实验室一排排的,常驻的工人和技术员加起来有小一百号人。

拉补给的大卡车,隔三差五就排着队轰隆隆开进来,卸下成堆的钻头、钢管、柴油和各种吃用物资,那场面,红火得很!

美国人和苏联人这么你追我赶地往地下钻,确实让地球科学研究往前挪动了不少。

但两家都憋着股劲儿,有啥新发现都捂着盖着,数据根本不乐意跟对方分享。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光往里砸钱不见回头子儿的项目,时间长了,谁家也扛不住。

苏联那边,经济到后来就跟个痨病鬼似的,光听见喘气不见长肉。这井钻得越深,花钱就跟流水似的,麻烦也一桩接一桩地来。

说到底,美苏两家为啥要跟地球过不去,非要在它身上钻个窟窿呢?

根子还在冷战上。

往太空扔钱,那都是几百亿几百亿地砸,太空站、登月飞船,啥贵造啥。

往地底下钻,也是一个道理,就是为了向全世界证明,咱家的技术就是最牛的,没有之一!

苏联起步是晚了点,但狠劲儿足,科拉项目从打一开始,就做好了打二十年持久战的准备。

早先得到的数据也确实不错,把地壳的结构弄得比以前清楚多了,尤其是发现水那么多,直接把老掉牙的理论给挑下马了。

在竞争中,美国人路子广,满世界海底取样,样本丰富;苏联人则是一根筋,认准一个点往死里钻深。这两家折腾到最后,谁也没能真个儿钻到莫霍面,摸到地幔。但话说回来,他们这一通折腾,等于是给后来人修了一条路,铺了一层砖,后来的研究,多多少少都沾了他们的光。

在冷战结束前,这条“入地”的赛道可是热得烫手,谁能想到,说凉快,刺溜一下就凉快了呢。

最要命的关卡,还是地底下的高温。

科拉钻井一路磕磕绊绊,钻到1989年6月6号那天,深度总算达到了12262米,创下了陆地钻探的世界纪录。当时营地里头还小小庆祝了一下,开了几瓶伏特加。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大麻烦就找上门了。井底的温度计读数蹭蹭往上涨,最后竟然飙到了吓人的180摄氏度!

这可比当初科学家们估计的90度整整高出了一倍!这要命的滚滚热浪,简直就成了设备的修罗场。

那特制的钻头,表面的高级涂层被烤化了,钻杆在井底下旋转的时候,发出那种尖锐刺耳的啸叫声,听着都瘆人。用来润滑和冷却的油,一进去直接就变成一股白汽冒出来了,根本不管用。

地底下的石头也变得贼硬,都是花岗岩里面夹着石英层,钻头啃上去费老劲了,钻进的速度慢得跟蜗牛爬似的,一天也就往前挪几厘米。

维修队的工人们快累瘫了,得不停地往上提钻杆,更换被烧毁的钻头。

金刚石做的切削片,动不动就脱落了,碎片掉进井眼里,把路都给堵死了。

抽送泥浆的大泵机,也因为负荷太大,整天在那儿嗡嗡地抗议。

其实技术上的麻烦,以前也不是没遇到过。

井钻得越深,来自四周岩石的压力就越大,那井壁说塌就塌,根本不跟你打招呼。

为了保证井壁不塌,就得用高压泵往里面打特制的泥浆。冷却液也得用冰水混合物,可地底下的热量一反击,啥冰水都给你整成开水。

那粗壮的钢缆,被井口的热气熏得滚烫,工人们戴着手套去拉都觉得烫手。

早在1983年,井深突破一万米的时候,就因为实在干不下去,停过整整一年工。

那时候,各地的科学家都跑来看稀奇,光是分析前期得到的数据,那稿纸就能堆成一座小山。

要想接着往下干,那个花钱的速度,就不是一倍两倍地涨,那是翻着跟头往上涨。

整个项目前前后后扔进去一亿五千万卢布,要是换算成1990年的美元,差不多是两个多亿!

就这么打了水漂。那时候苏联国内钢材、能源都短缺,许多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关键零件,都卡在港口运不进来,仓库里头空得能跑马。

经济这方面,苏联到了后期那真是喘气都费劲。八十年代末,卢布一个劲儿地贬值,在讨论预算的会议上,那些官员拿着红笔,唰唰地划掉一项又一项开支。

有人私下算过一笔账,说这井每往下钻一米花的钱,都够在城里盖一座小工厂了!

到了1990年,深度基本就卡在那儿不动了,每天往前推进那点距离,勉强够量一量。钻头的报废率更是高得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