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深泽湖驿站彩虹广场上,一群身着红衣的舞者正随着《精忠报国》的旋律腾挪跳跃,刚劲有力的动作激起阵阵喝彩。这是我调任深泽县工作后第一次现场感受文化惠民演出,没想到传统舞蹈与现代广场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演出开场前半小时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几位原本在广场角落跳健身操的大妈,听到音响试放的戏曲旋律后,不约而同收起扇子凑到舞台前。"这调子耳熟!"穿玫红色羽绒服的王阿姨眼睛发亮,她后来告诉我,年轻时在老家安徽听过黄梅戏,没想到三十年后会在河北的寒风中重温乡音。
当《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经典唱段响起时,台下出现两派截然不同的反应。银发老人们跟着节奏轻轻晃动手中的保温杯,年轻人则举着手机边录视频边搜索歌词大意。坐在我前排的小学生突然扭头问奶奶:"他们为什么要把家搬来搬去?"童言无忌引得周围人忍俊不禁。这种代际间的认知差异,恰似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生动注脚。

中场休息时,我注意到舞台侧面的伞舞演员正在做最后排练。她们手持油纸伞旋转的姿势,与广场另一端跳健身舞的阿姨们挥扇的动作竟有七分神似。负责节目编排的文化馆干部小李透露,今年特意将传统舞蹈分解成简单动作,方便群众后续模仿,"上周教的基本步,现在早晚锻炼时能看到二十多个版本"。
郑忠杨大叔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以前觉得高雅艺术都在电视里,现在黄梅戏唱到家门口,连我家老太婆都能哼两句。"他妻子在旁边不好意思地补充,现在做饭时总忍不住比划刚学的戏曲手势,有次差点把锅铲甩出锅外。这些生活化的细节,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文化浸润的深度。

深泽镇文化站的老张跟我分享了个有趣发现。自从惠民演出常态化后,广场舞的配乐悄悄发生了变化——最新流行的曲目里,有三成融入了戏曲元素。上个月组织的群众文艺比赛中,有个舞蹈队甚至自创了《北江美》与《最炫民族风》的混搭版本,评委们为该打传统分还是创新分争论了半天。
活动散场时已华灯初上,但人群迟迟不散。几个孩子围着穿戏服的演员问东问西,中年夫妇在讨论刚才中医养生环节学到的穴位按摩,还有年轻人围着工作人员询问下期活动时间。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交流场域,或许比精心设计的舞台更珍贵。

如今每次路过深泽湖,我都能看见有意思的画面:晨练的老人用戏曲腔调吊嗓子,下班族在健康步道上边走边听《名家讲坛》音频,周末的亲子手工区总挤满学做传统剪纸的家庭。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正拼凑出一幅鲜活的文化生态图景。
最近办公室新来的大学生小赵,主动请缨要组建青年戏曲社团。问起缘由,他不好意思地说上次看演出时,发现黄梅戏里表白的唱词比微信表白墙浪漫多了。这个让人会心一笑的理由,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最好的打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