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看到《王牌》辩论“林黛玉和孙悟空谁更被导演喜爱”,嘉宾都在吐槽林黛玉“爱哭”,就知道他们从未看懂《红楼梦》

看到《王牌》辩论“林黛玉和孙悟空谁更被导演喜爱”,嘉宾都在吐槽林黛玉“爱哭”,就知道他们从未看懂《红楼梦》在最新一季的《

看到《王牌》辩论“林黛玉和孙悟空谁更被导演喜爱”,嘉宾都在吐槽林黛玉“爱哭”,就知道他们从未看懂《红楼梦》

在最新一季的《王牌对王牌》节目上,有一期邀请了演技综艺的导师和学员做嘉宾,节目内容也大多围绕演技。

不过其中一个辩论环节却引发了观众热议,辩题为“林黛玉和孙悟空谁更被导演喜爱”,嘉宾队首先选择了似乎“更有利”的方向——孙悟空更适合做演员。

他们的论题内容也很简单,主要阐述孙悟空的千万变化更适合做演员,即便有太过自由、不可控的风险在,但依旧提到了他的成长和成熟。

让人失望的是常驻这边,面对对方辩手直指林黛玉“爱哭、身体差”等缺点,竟然没有任何辩驳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投票观众也大多将票投给了孙悟空这里。

看弹幕,当嘉宾们一直在反复强调林黛玉“爱哭”,也无人为其证明的时候,网友不禁感叹:这些人真的都没读懂《红楼梦》。

“林黛玉除了哭还会什么?”——当这样的论调在综艺舞台上博得满堂彩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文学史上最璀璨的灵魂,正被时代的快餐文化简化为一个苍白的符号。

若要真正读懂林黛玉,元春省亲那一回,便是一堂绝佳的人情世故课。

元春省亲命题作诗,是众人争相展示忠诚与才学的关键时刻,但大家的格局无非停留在“皇家恩宠,家族荣耀”。

当贾宝玉因为题诗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林黛玉挺身而出,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杏帘在望》,瞬间引起了元春的注意。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起笔清新自然,而后笔锋一转,托出全诗点睛之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短短十个字,其格局与境界,瞬间超越了所有颂诗。

她不言妃眷恩宠,不写家族荣光,而是将赞美的对象直指当朝天子,描绘了一幅在皇帝圣明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的盛世图景。

这已非简单的恭维,而是一份深刻的政治洞察与高级的颂圣美学——她懂得权力顶端最希望听到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首足以技压群芳、博得头彩的诗作,她没有选择写在自己的作品里,而是偏偏放到了贾宝玉署名的作品中。

这一举动,绝非简单的“情人相助”,其中蕴含的智慧耐人寻味——

她既成全了宝玉在家族与贵妃面前的体面,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又深藏功与名,不夺他人之彩,避免了可能的嫉妒与非议。

在那一刻,她不是一个只知伤春悲秋的诗人,而是一位深谙权力场运作规则、人情练达的策略家。

可以这样说:这一刻的林黛玉,把“人情世故”四个字玩到了极致。

可悲的是,三百年过去了,我们评价一个女性的尺度竟然越发狭窄。

在一个鼓吹“情商”、追捧“人设”的时代,黛玉的真诚被误读为“不会做人”,她的才华被简化为“爱情附庸”,她的格局被窄化为“闺阁闲愁”。

再看《杏帘在望》这件事——

黛玉的智慧在于,她懂得什么时候该藏锋,什么时候该显拙。这份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拿捏,这种对权力结构的清醒认知,远比表面的圆滑世故更需要智慧。

她不是不懂,只是不屑;不是不能,而是选择。

所以,相信面对“演员”这个职业需要的专业能力,面对名利场该需要人情世故的时候,林黛玉是一点不输的。

当然,将黛玉与孙悟空放在一起讨论“谁更适合当演员,更被导演认可”,这本就是个荒谬的命题。

一个是为真情活着的诗人,一个是千变万化的行者,这本就是两种生命形态的对照。

但可悲之处在于,我们对孙悟空的解读尚且能看到他的成长与担当,对黛玉的理解却停留在最浅薄的表象。

不过话说回来,《王牌对王牌》是一档综艺节目,是为了搞笑逗乐,即便是辩论环节也必定不够专业,这些无可厚非。

可是依旧有许多观众感到遗憾:这样一群从事艺术行业的人,面对林黛玉这样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却只停留在“爱哭”这样一个层面上?

许多观众还联想到之前胡玫电影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时,几位主演路演时对角色的理解,见解也相当狭隘。

比如说薛宝钗的不幸是“没有得到爱情”,说林黛玉也只有“爱哭、多愁善感”这些词,等等。

回到王牌这边,面对“辩题”嬉笑之后的那些遗憾,或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最需要思考的命题。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