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会衰老,理想会堕落,但一位父亲为拯救女儿而战的决心永不褪色。
但如果你以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和莱昂纳多联手,要给你上一堂沉重的政治课,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战再战》,可能是今年颁奖季里最好笑的片子。

这是PTA的作品首次登陆中国院线。
从华纳拿到1.3亿美元预算,这位“鬼才导演”请来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西恩·潘等奥斯卡级阵容。
双手捧上了他迄今为止投资最高,且最具商业野心的作品。
《一战再战》应该归类于风格独特的荒诞喜剧。
有人说这是美国版《让子弹飞》,我觉得很有道理。
PTA构建了一个平行世界的美国社会,通过一个紧张的类型化故事作为外壳,实际上包裹了对美国社会各种问题的剖析和讽刺。

01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199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葡萄园》。
PTA之前的作品《性本恶》也是改编自品钦的小说。
《葡萄园》的故事在PTA心头萦绕了二十年之久,然而改编品钦的作品并不容易。
他的小说向来以混乱和庞杂闻名。
PTA干脆大刀阔斧改编,没有丝毫心慈手软。
除了剧本创作的挑战,另一个迟迟未能开拍的原因在于寻找合适的演员。

PTA花了很多年寻找饰演女儿薇拉的演员。
直到遇到了新人蔡斯·英菲尼迪,他觉得整个故事终于通了。
至于老李,与PTA合作是他二十年来的夙愿。
他原本是PTA《不羁夜》男主第一人选,但最终放弃。
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马克·沃尔伯格版本,
后来老李看完影片后大受震撼,就一直想要跟PTA合作。

他在《一战再战》的宣传期说,很后悔当初没接演《不羁夜》。
当然大家听完就笑笑。
因为当年他是为了《泰坦尼克号》才放弃《不羁夜》的。
很难相信这是发自肺腑的表述。

02
华纳开出1.3亿美元预算,让我对这家电影公司刮目相看。
加上宣发费用,总预算可能要来到2亿量级了。
在我们印象里,华纳是干预创作,唯利是图的,经常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可PTA这样一位作者型导演,之前没有操盘过这么大的盘子,商业影响力也没有有力证明。
他之前的电影大都收不回成本。
个人表达强烈是其中一个原因。
PTA还在影片制作上特别讲究,导致他的电影成本都不算便宜。

比如拍年代戏,随随便便几千万就进去了。
那种几百万美元的低成本文艺片的路径他也走不通。
好在他的电影质量在线,一直有公司出钱让他赔。
华纳决定投这笔钱的时候,应该是做好了赔钱的准备的。
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老李的加盟给了他们信心。
另一方面也是最近华纳的作品在艺术性上开始被人诟病。
特别是因为搞流媒体的事儿,遭到几位大导的抵制,还弄丢了诺兰这尊大佛以后。
之后在奥斯卡上就没什么建树了。
我知道还有维伦纽瓦的“沙丘”系列,但影片的突破主要还是集中在技术和美术上。
所以这次砸钱买几座奥斯卡奖杯,对于华纳来说不是不能接受。
即便能树立“重视顶级导演”的形象,也是好的。

年初奉俊昊的《编号17》也是这种背景下开的绿灯。
何况今年华纳的票房数据非常好看,旗下电影接连成为爆款。
《招魂4》《凶器》《超人》《我的世界大电影》《罪人》等等票房都超出预期。
所以《一战再战》就算赔钱也完全承担得起。
这也是好莱坞大制片厂一贯的策略,用商业片养几个赔钱的大导,持续做大做强片库。
倒是很值得国内的电影公司借鉴。

03
《一战再战》虚构了一个叫法式75的革命组织。
老李饰演的鲍勃和特亚娜饰演的珀菲迪娅是一对激进的革命情侣。
他们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恐怖主义行动。
在执行营救移民的行动中,珀菲迪娅公然挑衅军官洛克乔(西恩·潘饰),却引发了洛克乔对她的痴迷。
经过一番纠缠,二人发生了关系。
珀菲迪娅生下孩子后,仍不愿肩负母亲的职责,继续她的革命事业。
一次行动失败后,珀菲迪娅被抓,供出了组织成员。
法式75几乎被铲除。
鲍勃则带着女儿薇拉,隐居在小城中苟活。

十六年后,宿敌洛克乔打破平静。
他为了加入一个精英秘密组织——圣诞冒险者俱乐部,必须清除自己的人生污点。
因为这是个白人至上主义组织,认为与其他种族发生关系的白人是肮脏的,不被接受的。
更别提洛克乔还留下一个私生女。
所以他一路追杀薇拉。
又怂又酗酒的鲍勃只能重出江湖,营救女儿。

04
影片最显著的优点,在于PTA成功地把复杂的个人表达跟类型化的营救故事相结合。
《一战再战》在他的作品序列中绝对是娱乐性最高的。
与此同时,思想深度一点都没少。
他喜欢将宏大叙事,凝结在某些极具代表性的个人生活和内心冲突中。
电影里的几方势力,实际上都被浓缩为具体的角色,就很方便导演表达嘲讽与不满。

而且这部电影也太好笑了。
从鲍勃忘记组织的接头暗号,到洛克乔最终被自己梦寐以求的秘密组织毒杀,这种独特的幽默感可能有人get不到,但我个人是非常受用。
单纯把电影当作荒诞喜剧看都是合格的。
而且我们作为非美国观众,看导演无差别扫射美国所有派别,还能获得额外的乐趣。
无论是黑人母亲代表的极左派,还是白人军官代表的激进右派,都显露出荒唐的一面,最终也都失败了。

电影对于洛克乔的讽刺很明显了。
但是一次抢劫银行中,珀菲迪娅枪杀黑人保安,后来又背叛组织。
导演对于极左的批判意味也很浓烈了。
而薇拉作为两者的结合,是个明显的隐喻。
她先是被母亲抛弃,接着被军官追杀。

唯有老李饰演的鲍勃对她极力呵护。
但鲍勃用电影中的台词形容,是“迷失的(lost)”。
他看似偏左,但多数时候被珀菲迪娅支配。
虽被裹挟进营救女儿的任务,可他的战斗力过于拉胯。
几次重要转折都是薇拉自救,而鲍勃没起到任何作用。
他就像孤胆英雄电影种的警察部门,总是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才出现。
一开始我觉得很迷惑,后来觉得很好笑,然后又觉得悲凉。
鲍勃无疑也是被嘲笑的对象,但他至少是可爱的。

除了人物刻画,电影的配乐也非常精彩。
老搭档强尼·格林伍德这次的配乐存在感很强。
经常在紧张的场景下穿插荒诞的旋律,营造出反差感。
还多处使用了打击鼓点,特别是山地追车戏,堪称完美。

我对电影略有不满的地方在于接近3小时的片长。
虽然还没觉得冗长,但减掉15分钟观感可能更好。
还有就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桥段,搞笑是真搞笑,出戏也是真出戏。
他们时刻提醒你,故事别当真。
那观众就很难彻底沉浸在电影的情境中去了。
还有电影的结尾,看似给出了希望。
薇拉继续母亲的革命事业,父亲也不再沉沦。
跟《一战再战》的片名呼应,暗示革命的轮回。
可导演又站回了左边,批判力度就弱上了几分。

05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作为史上首位获得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影展最佳导演大满贯的导演,在《一战再战》中再次证明了他的实力。
每场戏都展现了他强大的把控力。
又在预算提升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独特的疯狂特质。
惊悚、动作、喜剧、剧情……各种类型片要素信手拈来。
即便情绪推到最高的严肃时刻,也不忘加点黑色幽默。

我特别喜欢的是他对片尾高潮追车的处理。
这场戏是没有剧本的,因为本身就没什么台词。
情绪的推进完全是由场面调度来完成。
PTA花了很长时间堪景,没想到竟在加州找到了这处地形。
这么有辨识度的场景,又距离好莱坞这么近,很难想象之前居然没有出现在任何电影中。
他当即用手机拍摄样片,并想出了利用视觉盲区完成反杀的高潮设计。
PTA以1.3亿美元的预算努力靠近商业片叙事,又以反高潮收尾,确实是非常独特的处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则是贡献了他生涯以来最好笑的表演。
很多严肃演员都演不了喜剧。
在我看来,这是老李在《一战再战》中的最大突破。
《荒野猎人》拿了奥斯卡以后,从《不要抬头》到《花月杀手》,再到《一战再战》,他开始深耕Loser人设。
在老李看来,鲍勃这个角色最大的魅力,就是源自“不完美”带来的真实感。
虽是电影一番,可老李有着甘当绿叶的觉悟,与主线任务若即若离。
能力不足又始终尝试的劲儿,正是角色的魅力的源泉。

当然真正抢眼的还是西恩·潘。
他饰演的洛克乔,既具有无能的一面,又有邪恶的特质。
追杀的时候有让人看到《恐怖角》中的麦克斯、《终结者》中的T1000、以及《老无所依》中安东的影子。
而他别扭的走路姿势,攀附高层的嘴脸,又像个十足的小丑。
是个完全没法让观众尊重的反派形象。
对于这位拿了数个影帝的天赋型演员,如果这次再拿个奥斯卡最佳男配,会非常完美。

06
可能在影片拍摄的时候,这个故事看上去还是自说自话。
川皇那个时候还没有当选。
没想到在上映的节点,美国的现实与疯癫的电影情节高度匹配。
随着2025年颁奖季的临近,《一战再战》已被视为奥斯卡的重要竞争者。
这可能是PTA问鼎奥斯卡的最佳机会。

他曾凭借《甘草披萨》《魅影缝匠》《血色将至》3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却次次铩羽而归。
而《一战再战》综合了他过往作品的所有优点——
宏大的叙事视野、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精湛的技术成就。
美国社会的撕裂现实又送上神助攻。
希望最终能为他赢得那座渴望已久的小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