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挺起产业“硬脊梁” 竞逐发展“新赛道”

鸡泽县“十四五”期间交出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图为鸡泽县湘君府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 祁鹏飞 摄图为生产中的成语井盖。 祁

鸡泽县“十四五”期间交出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

图为鸡泽县湘君府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 祁鹏飞 摄

图为生产中的成语井盖。 祁鹏飞 摄

中国农大鸡泽实验站的学生正在进行小麦脱粒。 祁鹏飞 

图为“京津冀(鸡泽曹庄镇站)—越南”国际班列。 祁鹏飞 摄图为鸡泽县荆泽纺织有限公司的“5G智能纺+现代化印染”工厂。 王超 摄

图为位于鸡泽县的河北省辣椒产业技术研究院。 赵栋 摄

鸡泽县,这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县正经历一场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从铸造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到辣椒、小麦等农产品种植的科技赋能,从纺织工厂的数字化转型,到国际班列的常态化开行——在“十四五”期间,鸡泽正以产业升级为舟,以科技创新为桨,奋楫笃行,实现着从千年古县向现代化产业强县的关键一跃……

产业蝶变 辣椒、铸造、纺织三大产业蝶变升级

在鸡泽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中,辣椒、铸造及装备制造、纺织三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们摆脱了传统路径依赖,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蝶变之路。

鸡泽辣椒,这张最亮眼的地域名片,如今已被赋予了更高的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产业不再满足于“种得好、卖原料”,而是向产业链前后端持续延伸。

在前端,育种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河北省辣椒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成功选育出“鸡泽红”“蕾椒一号”“美铃椒”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从源头上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后端,精深加工大幅提升附加值。推出了“富含清火因子”辣椒酱、水果型冻干辣椒粉、辣椒面条等创新产品,价值链得到极大延伸。

“我们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都在升级,”鸡泽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波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我们不仅确保了原料品质,更让农民分享到了产业升级的红利。”目前,鸡泽辣椒年产值达46亿元,“中国辣椒之乡”正向着“中国辣椒科技强乡”和“中国辣椒品牌名乡”迈进。

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铸造及装备制造产业也实现了华丽转身,曾几何时,铸造业常与高能耗、高污染的形象挂钩。然而在鸡泽,铸造产业正撕下旧标签,换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名片。

在虹光铸造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印有“毛遂自荐”等成语典故的彩绘井盖,将地方文化元素与工业产品完美融合,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更为亮眼的是智能井盖的研发量产,它内置传感器,集异动报警、液位监测、甲烷浓度预警等功能于一体,从一个冰冷的铁疙瘩,变身为城市生命线监测的“神经末梢”,直接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

鸡泽县通过引导企业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自动浇注机、打磨机器人和铁水空中自动转运等设备,实现了“用人减少、精度提升、能耗下降”的多重目标。同时,还积极与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研发平台,推动耐高温紧固件、光热管等尖端产品的技术攻关和量产,一举切入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中国市政铸件产业基地’,更要成为‘国家级高端铸造产业集群’。”鸡泽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岳苏静表示。目前,全县铸造产业万元产值能耗五年下降8.6%,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36%,年产值近60亿元,一条科技引领、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今年3月份,鸡泽县荆泽纺织有限公司的“5G智能纺+现代化印染”工厂建成投产。这里不再是工人穿梭、纱锭轰鸣的传统车间,而是由5G网络统一调度,实现从清花、梳棉到成纱全流程自动化、物料转移无人化的“黑灯工厂”,不仅生产效率预计提升30%,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也达到了新高度。

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突破,更是整个产业升级的缩影。鸡泽县正全力推动纺织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变。一方面,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清梳联、自动络筒等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十万锭智慧环锭纺项目,专注于高附加值、特种纱线的生产,其特种线生产能力已位居河北省第一、全国第四。

三大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共同构成了鸡泽产业蝶变的生动图景,不仅夯实了县域经济的根基,更为这座千年古县注入了面向未来的澎湃动能。

科技强芯 中国农大实验站孕育“种子硅谷”

在鸡泽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中国农业大学鸡泽实验站犹如一颗强劲跳动的“科技芯”,为这座千年古县注入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力量。这里不仅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更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种子硅谷”。

走进实验站的人工智能气候室,计算机通过精确控制光照、温度、湿度,模拟着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环境。一排排麦苗在特制花盆中茁壮成长,在这里,3个月便可让小麦在模拟环境下完成全生育周期的生长。“传统培育一个小麦品种至少需要8年时间,现在通过环境模拟和技术加持,最快可缩短到2年。”实验站执行站长张玉峰介绍。

单倍体加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让育种工作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在苗期时我们就可以提取DNA,利用特殊分子标记监测目标基因,不用等到小麦长大就能进行筛选鉴定,大幅提升了优良品种的选育效率。”张玉峰介绍。

自2020年建站以来,实验站已累计完成6000个品系的产量比较试验,对150个重点品系进行了系统的产量和品质测定。农大179、761、171、753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相继通过审定,其中“农大761”在2022年实打测产中平均亩产达到811.06公斤,创造了优质麦单产新纪录。据京粮集团检测,农大系列优质麦品种基本达到替代加拿大进口麦水平,部分指标世界领先,成功突破了“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育种难题。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完善的体系支撑。鸡泽县创新实施“1+1+N+N”四位一体推动模式:一个作物品种对应一家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授权一家种业龙头企业代理成果转化,种业龙头企业牵头与N个新型经营主体繁种基地结合,再与县外N个种业经销公司联合开展市场对接。这种“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让实验室里的良种快速走向广袤田野。

中国农大实验站只是鸡泽县近几年农业科研攻关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县持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先后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引进倪元颖、陈建等专家建立“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2个,组建高端人才团队1组、科技特派团3个,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系统推动农业科技攻关与人才孵化,有力支撑了“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的创建。如今,这座正在崛起的“种子硅谷”,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承载着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未来。

开放提速 中越班列承载“内陆港”时代

2025年4月15日,一声汽笛长鸣,载满市政铸件、紧固件等货物的“京津冀(鸡泽)—越南”国际班列从鸡泽县曹庄镇站缓缓驶出,开启了5天直达越南河内的旅程。这不仅仅是一趟列车的启程,更标志着这座内陆县城正式迈入了“内陆港”时代。

鸡泽县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其打造国际物流枢纽提供了天然条件。近年来,该县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为依托,规划建设了鸡泽保税物流中心,引进培育了多家贸易物流企业。

“以前发往越南的订单需要近10天才能送达,现在仅需5天左右,运输时间大幅压缩,让我们的产品在东南亚市场更具竞争力。”当地某外贸企业负责人道出了班列开通带来的真切变化。自2024年5月首趟测试班列开行以来,该线路已累计发送32列,货物总价值1883万美元,货物品类从最初的铸件、紧固件,逐步拓展至润滑脂、儿童玩具等多品类商品。

“我们不仅是在开行一条班列,更是在构建一条畅通的国际物流通道。”鸡泽县保税物流服务中心副主任闫进发表示。2024年,鸡泽县组织企业代表与越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中越国际班列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承诺在优化跨境物流衔接流程、降低综合运输成本上共同发力,推动班列品牌化、常态化运营。

目前,这条国际物流通道正在不断延伸拓展。班列已实现常态化稳定开行,未来计划逐步加密班次,并探索延伸至老挝、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进一步拓展中国—东盟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覆盖范围。

更为深远的是,以班列开通为契机,鸡泽县正在打造“内陆港”经济新生态。依托鸡泽保税物流中心,该县建设了进口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和跨境电商海关作业监管场所,实现了家门口就能完成报关通关全流程。目前,鸡泽县保税物流中心依托产业、区位、物流等优势,对外贸易业务正在快速发展,累计进出口额达近15亿元,贸易往来涵盖俄罗斯、日本、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的鸡泽,正以产业升级为根基、科技创新为引擎、对外开放为翅膀,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从车间到田间,从实验室到国际港,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古城,不仅在经济建设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发展韧性,用实干与创新描绘出一幅“小城大业”的壮美画卷。

祁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