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阿里ToC背后,千问和ChatGPT、字节豆包,腾讯元宝们打响意图入口争夺战

出品 | 何玺排版 | 叶媛日前,阿里巴巴正式公测个人AI助手“千问”APP。这标志着阿里AI战略的全面转向——从过去侧

出品 | 何玺

排版 | 叶媛

日前,阿里巴巴正式公测个人AI助手“千问”APP。这标志着阿里AI战略的全面转向——从过去侧重B端市场的基础设施提供者,转变为直面C端用户的“直连者”。

在这一赛道已有Chatgpt、字节豆包、腾讯元宝等产品先行布局的背景下,阿里为何还要推出千问?阿里看到了什么?又为什么是千问承担起阿里AI to C的重任?

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全力AI to C,阿里看到了什么?

阿里此次进军C端市场,绝非临时起意,背后是阿里对全球AI市场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超级入口的战略判断。

当前,全球AI应用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2025年,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已突破6.2亿,超过社交媒体X的5.2亿。综合数据显示,全球AI应用月活跃用户已接近16亿,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正在形成。

此外,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AI to C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5%。面对万亿级市场,任何科技巨头都无法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最新调研显示,29%的父母每天使用AI,这一比例几乎是非父母群体的两倍。AI已经从科技爱好者的玩具,变成了普通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在看国内,2025年的国内C端AI市场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最初的“百模大战”到如今的“基模五强”,市场格局已初步明朗。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达5.15亿人,普及率飙升至36.5%,半年内用户增长2.66亿人。

随着国内AI市场格局的基本确立,行业竞争焦点已从单纯的技术参数转向生态整合与场景落地。

近期,不少用户发现,当向豆包、Kimi、元宝等AI助手咨询消费相关问题时,它们的回答中开始出现商品链接。点击这些链接,即可直接跳转至电商平台完成购买。

这场“上链接”行动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已直接嵌入抖音商城链接,当用户询问商品推荐时,豆包会生成附有价格、适用场景说明的商品列表。测试显示,当用户向豆包提问“补水面膜怎么选”时,这款AI助手会从成分、功效、肤质等方面给出建议,并在最后附上5款图文并茂、带着链接的产品供挑选。

Kimi也支持商品链接推荐,但其跳转路径需经“什么值得买”等中间页,最终导向淘宝或京东平台。腾讯元宝则经历策略调整,其8月曾试点京东跳转功能,但于9月底下线外链,目前仅支持微信生态内的小店商品。

这一趋势与海外形成呼应。OpenAI于今年4月在ChatGPT中上线购物功能,9月推出“即时结账”服务,用户可在对话框内直接完成Etsy、Shopify商品支付,无需跳转第三方页面。

AI上链接“带货”对阿里的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流量入口被AI直接分流。最直接的影响是,用户购买决策的起点正在被改变。以前买东西首先想到的是打开淘宝、京东搜索,现在你可能会先问问豆包“秋冬用什么护肤品好”?如果AI直接给出了答案并附上购买链接,传统的电商搜索入口自然会被分流和弱化。

其次,生态壁垒与数据风险。各大AI模型的带货链接普遍优先导向自家生态。这意味着,通过豆包买东西,最终会跳转到抖音商城;用腾讯元宝,它则更倾向于引导至微信小店。这种生态的封闭性可能导致阿里的淘宝天猫体系被“绕开”,从而面临流量孤立的潜在风险;第三,AI是重构电商的天然试验场。如果你不去做,就会被竞争对手落下。

简而言之,AI“上链接”带货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对未来超级入口的抢夺战。

对于阿里来说,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它需要成功地将自身庞大的电商生态优势,通过一个原生“超级入口”输送出去,让用户习惯于“动动嘴”就完成所有事情。

以上,或许正是阿里为什么在C端赛道已有Chatgpt、字节豆包、腾讯元宝等产品先行布局的情况下仍然要推出千问的原因。

02

为什么是千问承担阿里AI to C的重任?

上面聊了阿里为何强推千问的原因,接下里,我们聊聊为什么是千问承担阿里AI to C的重任。

在笔者看来,阿里之所以选择千问作为其AI to C的主力,一方面是其底层大模型Qwen在技术、开源影响力、用户口碑等综合实力强劲,另一方面则在于它是阿里的底层业务支撑,对阿里生态协同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实力方面,Qwen系列模型经过数年发展,已形成覆盖文本、代码、图像、语音、视频的全模态、全尺寸模型体系。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Qwen系列开源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稳居Hugging Face等主流平台榜首,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2025年4月,阿里开源的新一代千问模型Qwen3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DeepSeek-R1、OpenAI-o1等全球顶尖模型。

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中美顶级AI大模型性能差距已缩至0.3%,接近抹平。其中,阿里Qwen重要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

过去几年,Qwen大模型还通过开源策略赢得了全球开发者的信任与技术支持,构建起了强大的开发者生态——全球企业、研究机构乃至硅谷巨头如Airbnb、英伟达、苹果均深度依赖Qwen。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表示,Qwen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的大部分市场。Airbnb CEO布莱安·切斯基更直言,他们正“大量依赖Qwen”,因为它“比OpenAI模型更快更好”。

作为阿里的底层业务支撑,Qwen对阿里生态的协同价值,体现在从技术底层到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环节。

在Qwen之前,阿里各业务线可能需要寻求外部技术供应商或自研参差不齐的小模型,导致成本高、体验割裂。现在,从淘宝的“淘宝问问”到钉钉的“钉钉Todo”,再到阿里健康的AI问诊,背后都是Qwen在驱动。这保证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感受到的是统一认知风格、相近能力水平的智能服务。

此外,Qwen通过开源和内部服务,让即使没有顶尖AI团队的业务部门(如咸鱼、优酷)也能一键调用全球领先的模型能力,极大地降低了整个集团进行AI创新的门槛和周期。

当淘天、高德、飞猪的业务数据都在与同一个“Qwen大脑”进行交互和调优时,这个大脑逐渐学会了阿里生态的“通用语言”和“业务逻辑”。一个在淘宝上学会了“商品推荐”的Qwen,可以将其理解能力迁移到饿了么的“餐饮推荐”上。

还不止于此,阿里生态每天产生海量、多样且高质量的实时数据:十亿级的商品交易、千万级的出行导航、百万级的本地生活订单……这些鲜活的、其他公司梦寐以求的“实战数据”,是训练更强大AI的“顶级燃料”。

Qwen接入这些业务,就像接入了一个永不停机的进化引擎:在淘宝优化推荐、在钉钉处理会议、在高德规划路径——每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都在反哺Qwen,让它变得更聪明、更懂业务、更理解用户。这个“数据飞轮”是Qwen乃至阿里在AI竞争中最坚固的护城河。

简单说,Qwen使得阿里生态内的数据孤岛被打破,形成了 “一个大脑,服务全域” 的协同效应,让整个阿里系的产品变得更有“默契”。

总体来说,千问对于阿里生态的协同价值是巨大且深远的。它不仅仅是生态的“连接器”,通过整合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它更是生态的“增值器”,通过智能化让每个业务板块都变得更有竞争力。

通过技术飞轮、生态协同和战略卡位的三位一体布局,阿里正试图将其技术实力、生态体量与用户入口拧成一股绳,其最终目标是:让用户通过千问这一个入口,调度起整个阿里生态的力量,而这背后依靠的正是Qwen这个统一的大脑。

而这,也是千问为什么是阿里AI to C主力的原因。

03

千问ToC的价值不止抢夺流量入口

前面我们聊了阿里推出千问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是千问承担阿里AI to C的重任,接下来聊聊C端AI大模型的价值——远不止超级流量入口那么简单。而这,也是千问AI to C在未来更大的价值所在。

首先明确一点,AI作为流量入口与传统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有着本质区别。社交媒体如微信依托13亿用户构建关系网络,抖音凭借8亿日活打造内容生态,它们的核心是占据用户时间和注意力。

而AI入口则代表了一种更高效的模式——意图入口,直接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

看看这些数据:ChatGPT拥有约7亿周活用户,每周产生约7560万条与商品相关的对话,相当于一个年均接收近40亿次商品查询的超级市场。

AI入口正在重构流量分配格局。传统搜索框模式正在被取代,今年3月,AI搜索月活跃用户总量已突破6亿,成为四大亿级AI应用场景之一。

AI作为意图入口,其商业价值远高于传统的流量入口。

在AI对话中,用户的意图是明确的、即时的、可操作的。当用户询问“帮我找一款适合油性皮肤的护肤品”,其商业意图比在短视频平台漫无目的浏览时清晰得多。

一个确定的趋势正在发生,即C端AI大模型不仅会上链接带货,也会做服务分发赚取佣金。比如,AI可以直接调用携程帮你订酒店,调用美团帮你点餐,并从中收取佣金。AI也可以直接接入小程序等售卖服务。这相当于把传统的搜索引擎和应用商店的职能合二为一,并在对话中完成。

具体到千问,通过调用淘宝、高德、饿了么、飞猪、钉钉等服务,它可以将用户的购买、出行、办公等意图直接转化为行动和结果。目前,千问与高德、淘宝、支付宝、闪购的协同都已在进行中,预计很快会有大版本更新。这种“一个入口、全域协同”的体验,是纯模型公司难以企及的护城河。

如果这个路径一经跑通,千问将不仅仅是阿里生态中的一个新APP,而是成为调度整个生态资源、响应用户一切需求的智能中枢,重新定义人机交互和商业转化的模式。

总而言之,阿里推出千问,其战略眼光已经超越了在红海中争夺流量入口,而是直指下一个时代的核心——意图入口。

千问ToC的价值的价值还不止于。

当前,AI大模型厂商除了开始在对话中”上链接“带货,卖服务,还开始深度集成社交与娱乐功能,创造更深度的连接。

有数据显示,超过80%的年轻用户正借助AI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因为AI提供了一个无压力、非评判性的空间,可以填补现代人在快节奏、高负荷社会中的情感空白,满足人类对陪伴、认同和低负担社交的深层需求。例如,像“共育式”社交这样的创新模式。在一些AI社交平台中,两位真实用户需要共同养育一只AI宠物。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喂养、清洁、互动等任务,这种设计迫使两位用户必须持续沟通、协作决策,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情感连接。

也就是说,AI不再是孤立使用的产品,它正演变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基础设施,深度嵌入年轻人的关系图谱中。

再看娱乐方面,AI正在将娱乐从“被动消费”时代推向一个 “主动创造与沉浸式体验” 的新纪元。如国外的Replika、国内的Glow等,它们通过与用户进行深度、个性化的对话,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满足用户对倾诉和认同的需求。在国内,字节跳动的“李未可”、阿里的“厘里”等虚拟人,它们不仅进行内容表演,更能通过AI与粉丝进行实时互动,形成更紧密的粉丝社群。

从未来看,AI大模型不再仅仅是一个用户主动打开的工具,而是会无缝融入用户的社交和娱乐生活,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最懂用户的推荐者、甚至是一个可信赖的伙伴。

而这,也是千问ToC未来的价值,需要努力的到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