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陆地接壤的邻国共有14个国家,包含俄罗斯、蒙古、部分中亚斯坦国、越南等,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其实有15个陆上邻国,多出的一个便是跟我国西藏接壤锡金王国。
锡金王国位于尼泊尔和不丹王国中间,早在大清王朝乾隆皇帝时期,就成为我国西藏地方政府的藩属国,被我国称呼为“哲孟雄”,只是这种归属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因为英国的介入,使锡金彻底陷入了被支配地位,接连被英国和印度“挟持”,以至于最终被印度吞并。
锡金的主权地位变更有5个关键时间点需要明确:
1、1814年,在南亚大陆开展殖民事务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深入南亚内陆,开始入侵锡金王国;
2、1861年,锡金却嘉(相当于国王)楚布南嘉被迫跟英国签署《杜姆隆格条约》,锡金事实上成为英国保护国,但在法律层面仍是中国的藩属国;
3、1890年,我国大清王朝驻藏帮办大臣升泰跟英国驻印度总督兰斯顿在印度加尔各答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国正式承认了锡金归英国保护,从而彻底丧失了对锡金王国的宗主国地位。
4、1950年,在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殖民利益,逼迫锡金签署了《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并拥有锡金的外交、国防、经济等国家特权,这是锡金被印度拿捏的开端。
5、1975年,印度军队解散了锡金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末代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并非法筹办锡金并入印度的公投,从此锡金正式从一个主权国家的锡金王国沦为印度一个省级邦的锡金邦。
锡金一灭亡,对于末代却嘉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国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锡金王朝持续存在了333年,比我国大清王朝存在的时间还久远,老祖宗打下的数百年锡金基业却葬送在了帕尔登手里,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另一方面,锡金沦为邻国印度的地方省级邦后,帕尔登国王彻底失去了对锡金的统治权,尽管他始终不承认锡金被印度吞并的事实,依然认定自己是锡金的却嘉,但他已无法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只能被迫流亡海外。
最关键的是,在家国破碎的背景下,帕尔登国王最需要安慰、关心和支持,其美国籍妻子霍普·库克却和帕尔登国王离婚,真实地演绎了一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景。
霍普·库克于1963年帕尔登王储继承却嘉王位的当年结为夫妻关系的,2年后1965年4月4日,帕尔登国王举行加冕典礼,成为锡金王朝第十二世国王,霍普·库克由此成为锡金王国唯一一位美国籍王后。
从霍普当上锡金王后,到锡金灭国,也有10年之久,按理说两人应该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要不然霍普也不会千里迢迢地从万里之外的美国,嫁到珠峰脚下的传统小国。
既然如此,霍普王后为何还要与自己同床共枕10年的帕尔登国王离婚呢?
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来是政治环境的变化。锡金被印度吞并后,帕尔登国王瞬间失去了实际权力,霍普王后自然也丧失了王室的崇高地位,从万人之上的王妃沦落为一个普通人,这种政治地位骤降的困境,考验着帕尔登国王和霍普王后的夫妻关系,让霍普王后看不到锡金王国东山再起的希望。
而且,霍普王后又是美国籍,印度在吞并锡金后,也担忧霍普王后会利用其西方背景,寻求美国为主的国际干预,从而影响印度吞并锡金的事实,遂施压霍普王后离开锡金,这实际上是要霍普王后割断与夫君帕尔登国王的关系,一个被灭国的末代王后怎能拗过代表国家意志的印度政府?
二来是文化身份的差异。锡金本来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山地小国,王后向来是本民族或拥有相近文化的人,谁知帕尔登国王却打破常规,娶了一位美国富人家庭长大的小娇妻,霍普嫁给帕尔登王储时仅有23岁,两人相差17岁。霍普王后对锡金王室的传统文化和宫廷生活适应有限,尽管她努力融入其中,但并没有被锡金贵族完全接纳。
帕尔登国王和霍普王后生育有两个孩子,在锡金未完全被印度吞并之前,霍普王后看到锡金的命运多舛,希望让孩子拥有美国籍,为未来锡金变局之下能有一个好的结局打下铺垫,可帕尔登国王让孩子们保留锡金王室的传统认同。综合考量之下,霍普王后最终选择离开。
三来是双方感情的破裂。在帕尔登国王失去王位后,陷入了一种郁郁寡欢的状态,借酒消愁来掩盖自己的绝望,这让霍普王后很是反感,她在回忆录中就写到,国王变得“疏离而愤怒”。
这种情况下,霍普王后即使再爱帕尔登国王,时间长了也会把忠贞的感情消磨殆尽。
所以,在1980年,即锡金王国灭国5年后,霍普王后正式跟帕尔登国王结束了17年的婚姻关系,两人的孩子也跟着霍普王后在美国生活。
没想到,霍普刚离婚2年,帕尔登国王就因癌症辞世,霍普·库克王后次年就与美国哲学博士米克·华莱士再次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