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一天挥霍4万两开销?128个厨师伺候,108道菜品的山珍海味
......
导语
「太后娘娘,您一天的开销又是四万两。」
光绪二十年春,颐和园寿膳房内,李莲英小心翼翼地向慈禧汇报着当日花销。
就在这一天,京城外正有无数百姓因为灾荒饿死街头,
可宫内却正为一顿午餐准备, 128个厨师、108道菜品、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山珍海味,这就是慈禧太后日常生活。
可谁能想到,这位太后一天的花销竟等于一艘军舰的造价,而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01
光绪二十年春日,颐和园寿膳房内一片忙碌景象。
这座专门为慈禧太后建造的厨房,占地八个大院,房屋一百多间,比许多王府都要气派。
清晨五点,128个厨师就已经开始为太后的早餐忙碌起来。
「今天太后娘娘要用什么?」总厨张师傅问道。
「按照惯例,早餐要摆48道菜,午餐108道,晚餐72道。」李莲英拿着一本厚厚的菜谱说道。
这些数字听起来就让人震撼。
寿膳房的厨师们按照严格的等级分工:有专门负责燕窝的,有专门做鱼翅的,有专门烹制熊掌的,还有专门调制各种汤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绝不能越界。
「江南送来的河鲜到了吗?」张师傅问道。
「昨夜刚到,活蹦乱跳的。还有从山东运来的对虾,从福建来的燕窝,从东北来的人参鹿茸。」一个厨子回答。
光是这些食材的运输费用,就足够普通百姓家吃一辈子。
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宫里建立了一整套运输体系,从全国各地快马加鞭地往京城送各种珍稀食材。
正在厨师们忙碌的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哭声。
「求求您,给口饭吃吧,孩子要饿死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跪在颐和园门外,怀里抱着面黄肌瘦的婴儿。
可这种哭声对宫里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今年春天,华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无数农民背井离乡,涌向京城讨饭。
「这些刁民,整天在宫门外哭哭啼啼的,真是晦气。」一个太监抱怨道。
可就在宫门外饿死人的同时,宫内却在为如何处理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而发愁。
02
上午十点,慈禧太后的午餐准备工作进入了最后阶段。
按照宫中规矩,太后的每一餐都要摆成一个巨大的方阵,108道菜品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长桌上,看起来气势恢宏。
可这些菜绝大部分都只是摆设。
慈禧真正会动筷子的不超过三四道,其余的菜品在她面前摆一会儿就会被撤下去。
「这燕窝怎么做的?怎么这么淡?」慈禧尝了一口就皱起了眉头。
「回太后娘娘,这燕窝是按照您平时的口味调制的。」厨师战战兢兢地回答。
「重做!这种东西怎么能端到哀家面前?」慈禧一生气,价值几百两银子的燕窝就被倒掉了。
这种事情在宫中几乎天天发生。
一道菜稍有不合口味,就要重新制作,浪费的食材价值连城。
李莲英在旁边小心地记录着:「今日午餐,燕窝重制三次,鱼翅重制两次,熊掌重制一次...」
光是这些重制的费用,就够京城外那些灾民吃好几个月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慈禧对食材的挑剔程度。
她要求燕窝必须是雨季采摘的头等货,鱼翅必须是鲨鱼背鳍,熊掌必须是三年以内的幼熊。
「江南送来的鲥鱼怎么样?」慈禧问道。
「太后娘娘,为了保证您吃到最鲜美的鲥鱼,我们特地在运输途中设置了十几个中转站,每隔一段路就换水,确保鱼儿到京时还活着。」李莲英恭敬地回答。
这种运输方式的成本高得惊人,一条鱼的运费就相当于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
03
就在寿膳房为慈禧准备山珍海味的同时,京城外的景象却让人心碎。
由于连续三年的天灾,华北地区几乎颗粒无收。
无数农民卖儿卖女,背井离乡,涌向京城寻找生机。
在德胜门外,搭建了一片片简陋的窝棚,里面住着成千上万的灾民。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的已经饿得走不动路了。
「大哥,求您给口剩饭吧,我三天没吃东西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拉着过路人的衣角哀求。
可过路人也是自顾不暇,连城里的普通百姓都在为生计发愁,哪有余力帮助这些灾民?
就在这些人饿得啃树皮、吃观音土的时候,颐和园里却在大量倾倒吃不完的食物。
「今天又剩了这么多菜,怎么处理?」一个宫女问道。
「按老规矩,倒到后山的垃圾坑里。」太监头子漫不经心地说道。
每天从宫里倒掉的食物,足够养活上千个灾民,可这些珍贵的食材却只能在垃圾坑里腐烂。
有时候,一些胆大的灾民会偷偷跑到后山,想要从垃圾坑里找点能吃的东西。
可一旦被发现,等待他们的就是一顿毒打,甚至丢掉性命。
「这些刁民,竟然敢到宫里偷东西!」守卫们对这些饿极了的人毫无同情心。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宫内一顿饭的花费,就相当于外面一千户人家的年收入。
慈禧对这种反差似乎毫无感觉。
她每天最关心的就是今天的菜品是否合口味,完全不关心宫墙外那些生灵涂炭的景象。
「太后娘娘,今天的海参做得如何?」李莲英小心地询问。
「还凑合吧,不过下次记得要用辽东的刺参,其他地方的都太次了。」慈禧漫不经心地说道。
一只辽东刺参的价格,就够一家三口吃半个月,可在慈禧眼里,这不过是最普通的食材。
04
光绪二十年夏天,一件大事震动了整个朝廷:李鸿章为筹备北洋水师经费进宫请款。
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威胁,日本海军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急需加强海防建设。
「太后娘娘,」李鸿章跪在慈禧面前,神情焦虑,「北洋水师急需购买新式军舰,请您拨款支持。」
慈禧听了,脸色有些不自然。
她当然知道海军的重要性,可问题是,她每天的巨额花销已经让国库捉襟见肘。
「需要多少银子?」慈禧问道。
「至少需要三百万两白银,才能购买几艘新式战舰。」李鸿章如实回答。
三百万两!这个数字让慈禧心里一紧。按照她现在每天四万两的花费,这笔钱还不够她用三个月的。
「国库现在还有多少银子?」慈禧明知故问。
户部尚书翁同龢战战兢兢地回答:「回太后娘娘,国库已经十分紧张,能调动的现银不足一百万两。」
这话说得很委婉,实际情况比这更糟糕。
国库早就被慈禧的各种开销掏空了,能拿出一百万两已经是勉强拼凑的结果。
李鸿章听了,脸色变得苍白。
他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新舰,中国在海上将毫无胜算。
「太后娘娘,」李鸿章冒着风险进谏,
「海防事关国家生死存亡,请您考虑是否可以暂时减少一些...其他方面的开支?」
这话说得很隐晦,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他指的是什么。
慈禧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她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有人质疑她的生活方式,哪怕是为了国防建设。
「李鸿章,你是在教哀家如何花钱吗?」慈禧的声音变得冰冷。
「臣不敢,臣只是...」李鸿章连忙解释。
「够了!」慈禧猛地站起来,「哀家的生活开销关你什么事?哀家告诉你,哀家每天到底花多少钱,这笔钱都用在了哪里...」
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报告太后娘娘,颐和园工程督造大臣求见,说有急事禀报!」一个太监匆忙跑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