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来自西藏的患者,饱受双下肢静脉曲张困扰已二十余年。一次来成都探望朋友,偶然路过我院,便引起了她爱人的关注。连续三天,他悄悄一个人来到医院,仔细观察就诊环境、打听治疗口碑,甚至坐在大厅角落默默听别人讲治后感受。最终“考察合格”选择了我们。

手术顺利,恢复良好。复查时,他们特意送来一条在当地寺庙为我祈福求的哈达——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感动。医生这两个字,原来可以被赋予如此厚重的情感与期望。
拖垮血管的2大元凶
提到西藏,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巍峨的雪山、辽阔的草原和雄伟的布达拉宫。与此同时,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一盘滋滋冒油的手抓肉,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温暖记忆。


(图片来源于AI作图)
但你知道吗?这些“限定美食”,如果长期过量食用,可能会成为静脉曲张的“隐形推手”。静脉曲张不是“久坐族专属”,在西藏有两大特殊诱因需要重视:
01、高原低氧环境
西藏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氧气分压仅为平原的60%左右。长期处于低氧状态,身体会通过扩张外周血管来增加供氧,这会让静脉血管长期处于“高压负荷”中,瓣膜更容易受损。
02、饮食习惯的“双重影响”
秋冬季节,西藏地区的饮食会不自觉偏向“高能量、高脂肪、高盐”,如酥油茶、牦牛肉干、藏面、风干肉等。这些食物虽能快速供能,但长期吃会带来两个问题:
◆高脂肪: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变慢,静脉里的血液更易“堵”在下肢;
◆高盐:身体水钠潴留,下肢静脉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原本轻微的青筋会更快凸起。

3个专属护血管建议
了解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是管理病情的首要步骤。 这些调整虽然不能根治,但对于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01、给高脂饮食做“减法”
藏区早晚温差大,冬季更是寒冷,完全不吃脂肪会导致身体热量不足,反而容易生病。正确的做法是“优化脂肪来源”:
●减少:酥油茶每天控制在1-2杯(约200ml),避免空腹喝;风干肉、油炸青稞饼每周不超过2次;

(图片来源于AI作图)
★增加:用去皮牦牛肉(脂肪含量仅5%-8%)替代肥肉,多吃藏区盛产的“护血管食材”,如青稞(富含膳食纤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高原土豆(含钾丰富,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盐分)、牦牛奶(选择低脂款,补充蛋白质的同时减少脂肪摄入)。
02、别等“腿肿了”才喝水
很多人觉得秋冬天出汗少,就不用多喝水。但在干燥的高原环境下,身体水分流失快,缺水会让血液更黏稠,加重静脉负担。建议:
✔喝温热水:避免喝冰水,防止血管收缩;
✔分次喝:每次喝150-200ml,每隔1-2小时喝一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
✔加“天然调味”:可以在水里放几片西藏枸杞(富含花青素,对血管有益),或者泡少量藏红花(注意:孕妇禁用,每次不超过3根)。
03、3步护腿法
藏区很多人从事放牧、开店等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这会让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教大家几个简单的“护腿方法”,随时能做:
▶站着时,可以做做踮脚运动: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缓慢踮起脚尖(停留3秒),再缓慢放下(重复10次);
▶坐下时可以做做踝泵运动:双腿交替抬起(膝盖伸直,脚尖向回勾),每个动作停留5秒(每条腿做10次);
▶睡前不妨用温水泡个脚,大约10分钟,让温暖的水流没过脚踝即可。这不仅能放松身心,更是安睡的绝佳仪式。躺下后,还可以将双腿轻轻垫高,帮助血液更顺畅地回流,为双腿减负,让全身心都彻底放松下来。
出现这些信号,别拖!
在西藏的冬天,守护健康不是要我们放弃传统饮食,而是要在“温暖”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记住:好好吃饭、适量运动,就是对血管最好的保护。但是,如果腿部出现下面的情况,请及时就医:



☹腿上的青筋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蚯蚓状”凸起;
☹小腿经常发酸、发沉,晚上睡觉时有“腿抽筋”;
☹脚踝或小腿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按压后有凹陷;
☹皮肤颜色变深(比如脚踝处发黑),甚至出现瘙痒、脱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