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这行真的越来越难做了!
最近又有乘客发现了一个让人无语的现象, 自己打车支付了70多块钱, 结果司机师傅到手竟然只有30多!这样的抽成比例, 说实话, 真的有点过分了. 有一说一,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但当乘客和司机当面对账单的时候, 那种尴尬和愤怒确实让人五味杂陈.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 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交通运输部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各大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应该是30%, 但实际执行起来, 很多时候远超这个标准. 就拿上海的司机吴师傅来说, 他和乘客对比账单后发现, 乘客支付70元, 自己到手大概50元, 这还算是比较"良心"的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 现在司机们普遍反映收入在下降. 以前一天跑8到10个小时能有800块的流水, 现在同样的时间, 可能只有500块左右.十个司机抢一个单, 这样的竞争环境下, 司机的议价能力基本为零.不接一口价订单就没单, 接了一口价订单收入又微薄, 这就是现在网约车司机面临的两难境地.
看得出来, 平台在订单分配上也玩起了小心思. 有司机发现, 乘客下的明明是特惠快车, 到了司机这里就变成了"高价值"经济单, 但实际收入并没有因为名字的改变而增加. 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想要诱导司机接受低价订单,平台通过信息不对称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成本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租车费用平摊下来一天要210元, 电费三四十元, 再加上吃饭等日常开销, 司机一天的基本成本就要300元左右.这意味着司机必须达到一定的流水才能保本, 更别说赚钱了.而且现在单量减少, 空驶率高达45%, 很多司机一天等单的时间比跑单的时间还长.
更让司机们头疼的是平台的各种扣分处罚. 动不动就扣服务分、扣钱, 有的司机因为所谓的"刷单"行为被罚款200多元.说到底, 司机和平台之间并不是雇佣关系, 平台凭什么对司机进行如此严厉的经济处罚?这种做法的合理性确实值得质疑.

从市场数据来看, 问题确实很严重. 合肥的数据显示, 今年1-11月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只有11. 5单, 驾驶员日均流水不足300元的占比接近八成. 苏州的情况也类似, 单车日均收入只有300多元.这样的收入水平, 扣除各种成本后, 司机们能剩下多少?
网约车行业已经从当初的蓝海变成了红海, 甚至可以说是血海.全国有362家网约车平台, 748万本驾驶员证, 320万本车辆运输证, 这样的规模下, 市场早就饱和了.上海早在2023年就暂停了网约车运输证的办理, 其他城市也在陆续发布风险提示.
确实, 当乘客和司机都成为了平台游戏规则的受害者时, 这个行业就需要反思了. 乘客觉得打车贵, 司机觉得赚钱难,只有平台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中获得了最大收益.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 值得所有人深思.
说到底, 网约车本来是为了解决出行问题, 让司机和乘客都受益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和规则设计, 让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而司机和乘客都在承担成本.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 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总结一下, 网约车行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抽成比例过高、市场饱和、恶性竞争、信息不透明等等.作为消费者, 我们在享受便利出行的同时, 也应该关注司机师傅们的生存状况.毕竟, 只有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合理收益, 这个行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