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盈利难解、债务高企:通威股份三季报背后的困局

2025年,光伏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反内卷”政策发力的关键交汇期——产业链价格历经上半年低迷后逐步回升,产能错配问题逐

2025年,光伏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反内卷”政策发力的关键交汇期——产业链价格历经上半年低迷后逐步回升,产能错配问题逐步缓解,但企业盈利修复仍需时间验证。作为覆盖硅料、电池、组件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通威股份2025年三季报既折射出行业整体的经营压力,也展现出头部企业在成本管控、技术创新上的韧性。

一、营收增长失速,亏损收窄难掩盈利困局

2025年1-9月,通威股份营业总收入达646.0亿元,同比下降5.38%,这是在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面临的营收压力体现。归母净利润为-52.7亿元,同比下降32.64%,扣非净利润-54.71亿元,同比下降35.5%,反映出公司在主营业务及整体盈利层面面临较大挑战。

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40.91亿元,同比下降1.57%,降幅较上半年持续收窄,显示出公司在市场动荡中的营收稳定性在增强。归母净利润为-3.15亿元,同比上升62.69%,扣非净利润为-4.42亿元,同比上升48.53%。尽管单季度仍未实现盈利,但亏损幅度同比、环比均显著收窄,第三季度环比减亏86.68%,这是公司在行业“反内卷”背景下经营改善的积极信号,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应对上的措施初见成效。

在行业对比中,通威股份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646亿元,在行业7家公司中排名第1,远高于行业第二名TCL中环的215.72亿元,彰显了其在光伏行业的龙头地位。然而,当期净利润为-63.72亿元,行业排名第6,虽然高于行业平均的-21.14亿元,但与行业领先的盈利水平仍有差距。毛利率2.74%,虽低于去年同期的7.76%,但高于行业平均的-6.24%,显示出一定的成本优势和抗风险能力,但盈利能力的修复仍需行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公司自身的持续努力。

二、财务结构恶化,偿债压力凸显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毛利率为2.74%,同比减少63.64%;净利率为-9.86%,同比减少41.17%。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处于负值区间,每股收益为-1.17元,同比减少32.64%;每股净资产为9.27元,同比减少15.78%,股东权益缩水,盈利能力持续走弱,这主要是由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市场竞争激烈所致。

在成本与费用控制方面,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为56.54亿元,三费占营收比例为8.75%,较上年同期下降4.95个百分点,显示出公司在费用管控方面有一定成效,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控制不必要开支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压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为205.47亿元,同比增长24.80%,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资金储备能力;应收账款为66.69亿元,同比增长10.87%,回款压力有所上升。然而,有息负债达865.1亿元,同比增长21.14%,有息资产负债率为41.73%,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货币资金/流动负债比率仅为80.14%,显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偏弱,面临一定流动性压力,需要关注后续的资金链安全和债务偿还安排。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63元,同比减少5.46%,虽保持正值,但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经营活动现金生成能力有所减弱。不过,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超过47亿元,结合期末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总计约340亿元,对银行借款等短期有息负债的覆盖倍数超过2倍,为资金周转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显示出公司在现金流管理上的稳健性,但运营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和业务流程。

三、亏损收窄依赖外部因素,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2025年6月份以来,国内政策层面针对消除产业非理性竞争、解决产能错配问题展现出更强的决心,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近期有所回升,行业总体经营状况或将有所好转。相较于今年6月份不及4万元/吨的多晶硅成交均价,9月份提升至4.8万元/吨左右(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5年10月报数据),市场成交均价有小幅上涨。价格的回升使得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减少,今年上半年公司计提了较多的资产减值损失(共计25.04亿元),而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21.74亿元,同比减少34.68%,这是公司第三季度亏损收窄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与机构投资者交流时,通威股份管理层表示,公司支持多晶硅行业尽快走出“内卷式”恶性竞争,积极响应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倡议。同时,公司重视财务风险管控,会根据市场竞争、融资环境及业务需求合理调剂资金储备,确保企业具备充足流动性,并将整体负债率控制在合理可控水平。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公司未来的盈利修复奠定基础。

四、技术优势面临挑战,管理效能待考

2025年9月,通威太阳能眉山基地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认证(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9月28日公告),成为全球光伏电池制造领域首个获此认证的生产基地。灯塔工厂聚焦客户中心、生产力、供应链韧性、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五大核心领域,通威凭借在智能制造、能效优化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实现了全球级别的实力背书。依托50余项第四次工业革命(4IR)应用场景,公司在功率转换效率、工艺稳定性上持续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3%,在行业环保升级中率先抢占先机,为全球光伏行业提供了标杆范本,也增强了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技术研发方面,通威股份持续投入,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成果丰硕。2025年三季度,公司在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领域完成主体设备安装(据2025年Q3投资者交流会信息),为后续产业化落地奠定基础;在市场主流TOPCon技术方面,推出TNC2.0组件,集成自主研发的908技术、TPE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实现发电性能跨越式提升,组件功率提升25瓦以上,双面率超过85%。同时,在HJT研发方面,公司组件效率达到25.46%,是目前权威第三方测试的晶硅组件全面积效率的最高值。公司在TOPCon、HJT、xBC、钙钛矿/晶硅叠层等多项技术路线开展并行研发,构建了覆盖多场景的高效产品矩阵,确保在技术迭代中保持领先地位。

作为同时布局光伏与农牧两大产业的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将农牧板块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基因深度植入光伏业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优势。从生产环节的流程管控到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精细化理念贯穿运营全链条,成为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公司储备了丰富的融资工具,银行授信额度超140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渠道畅通,为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公司短期资本开支高峰期已过,2025年资本开支较上年显著收缩,财务结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优化,这种“储备充足、融资畅通、开支可控、可持续造血”的财务策略,有效抵御了行业周期波动风险。

五、多重风险叠加,复苏前景充满变数

尽管第三季度亏损收窄,但前三季度公司仍处于净亏损状态,年报归母净利润为负。如果光伏产业链价格未能持续回升,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持续亏损的风险,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造成进一步影响。

有息负债规模扩大至865.1亿元,同比增长21.14%,有息资产负债率41.73%处于较高水平,叠加货币资金/流动负债比率仅为80.14%,短期偿债能力偏弱。若未来融资环境收紧或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下降,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存在流动性风险。

光伏行业竞争激烈,若行业“反内卷”效果不及预期,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分散,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加剧。同时,政策层面的变化,如补贴调整、环保政策收紧等,也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成本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