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明烧前,寒衣烧后”,明日寒衣节,别忘烧纸,怎么烧?了解下。
秋霜一夜落窗台,又送寒衣应节来。一转眼,时间来到了农历九月三十,此时立冬节气已经来到尾声,且距离小雪节气仅剩2天,而在这之前,还有一个节日特别受大家重视,那就是民间传统的“寒衣节”。据悉,寒衣节出现在农历十月初一,公历11月20日,也就是明天。那么寒衣节是啥节日?有何讲究?赶紧来了解下吧。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多发生于北方地区,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其主要习俗就是祭祖、焚烧寒衣,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最初称为“授衣节”,是寒冬到来之际,天子为群臣送衣过冬的日子。因为在古代人们崇拜天象,为此就通过观察天象来判断季节变化,而每年寒月到来之时,就会为冬季准备衣物。后来,受孝道文化的影响,古人认为逝去的先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要穿厚衣过冬,为此就会在这天供奉的食物,焚烧纸钱和寒衣,以示“事死如事生”的孝道。 也就有了十月初一“送寒衣”的说法。
此外,对于寒衣节的起源来说,民间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孟姜女传说。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被征召修筑长城,因劳累致死。孟姜女千里寻夫,哭诉至长城,感动天地,最终丈夫遗骨得以归还。而她将五色纸剪成衣物,焚烧后化作寒衣,为丈夫送去御寒。这一天恰逢农历十月初一,也就被称为了“寒衣节”。

而在寒衣节这天,民间还一直有“清明烧前,寒衣烧后”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何意?有何说法?
二、清明烧前,寒衣烧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寒衣节烧纸送寒衣的时间往往与清明节不同。具体来说,就是清明节需在节前或者当天完成祭祀,而寒衣节则需在当天或者延后祭祀。
这是因为清明节通常在4月4-6日,此时正值春分后,农事较忙,农民朋友为了减少对农事的干扰,往往都会提前祭祀,而且此时阳气渐盛,阴气渐弱,提前祭祀可顺应自然规律,避免阳气过重影响祖先接收祭品。
而寒衣节刚入初冬,此时天气相对不冷,而“送寒衣”寓意为祖先御寒,因此需要等天冷再送,这也符合自然规律的特点,而且还能确保祖先顺利接收寒衣。 为此就有了“清明烧前,寒衣烧后”的说法。
而具体时间往往是,清明节最好提前1-3天祭祀;寒衣节则可以适当延后1-3天祭祀。这也与民间常说的“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类似,都说出了清明节和寒衣节的上坟时间差异。

那么寒衣节烧纸怎么烧?有何讲究?
对于送寒衣而言,民间认为可以选择去坟地,也可以选择在马路边。一般来说,坟地焚烧应当在上午9点后阳气尚足时进行,还要在下午3点前完成,以免遭遇坟地阴凉之气的侵扰。而选择在路口焚烧的,则要在傍晚时分开始,最晚21点前结束,此时不会打扰到路人,还可以让先人更好地收到寒衣。
而这天的焚烧寒衣也有讲究,首先,准备祭品,以纸衣、纸钱、五色纸、香烛、供品为主。其次,在地上画圈,西北角留口,将纸衣、纸钱置于圈内焚烧,还要确保完全燃烧,避免残留。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寒衣节送寒衣注意穿深色衣物,忌大红大紫,还要注意不要去太晚,更不要提供变质供品,以及纸衣未燃尽就走,这都是对先人的不敬重,不符合传统。

总结,寒衣节马上到了,而这天在民间有很多的讲究,因此建议大家按照传统行事,尊重老传统,尽量把孝道文化传承下去,以此让自己和家人可以得到先人庇护,在未来可以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话说,你知道寒衣节吗?你们那边都有哪些讲究?可以留言,跟大家说说你们那边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