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人啊,讲究个“气”。
要想身体好,就得养足“精气”;四处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
带兵去打仗,需要旺盛的“士气”;人处于困境,不能堕了“骨气”。
所以中国人的这口“气”,可不光是喘气,而是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气”,是咱们老祖宗理解世界、安身立命的一把万能钥匙。本篇文章就聊聊中国人的这股子“气”。

第一类气:活命的那口气——精气&营卫之气
人活一口气,这气就是“精气”。
《管子·内业》中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里的精华,就是“精”,也是生命的精华能量。精气运行通畅,人才能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思考,能思考才会产生智慧。
所有后世的养生者、中医、道教都在研究吐纳、导引、炼丹、药膳等,根本上就是做一件事:怎么把人的“精气”养足、养好。精气好,人的生命质量就高。
这也是为什么神怪影视剧、小说都会提到妖魔鬼怪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吸收人的“精气”。
因为精气是生命的根本。
除了精气外,中医还把人体的“气”进行细分,最著名的就是“营卫之气”。
人人吃五谷杂粮,消化吸收后变成气,这气又分两条了走:
清纯的那部分,走血脉里头,负责给全身做营养补充,是后勤补给,这是营气;
彪悍的那部分,在血脉外面,专门抵御病毒风寒等外邪什么的,就像护卫部队,这是卫气。
营气和卫气配合好的话,身体就十分健康;营气和卫气不和谐的话,病就会来。
这套“营卫理论”,是中医看家护院的“兵法总纲”。

第二类气:做人的底气——浩然之气&纯和之气
古人常说“天地有正气”,而这最顶天立地的“正气”,莫过于“浩然之气”。
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需要用仁义道德去滋养它,这股气可成长到塞满天地,可让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能让人“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怕歪风邪气,任何时候都能让你腰杆子倍直!这是真正的儒家君子的精神脊梁骨。
而道家的庄子,修炼的气就和孟子不一样。庄子讲究“纯气之守”。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守住人最本真、最纯净的那口“元气”。
不玩花里胡哨的智谋算计,不去瞎逞能。一切回归自然,像婴儿一样,心思单纯,气息平和。
庄子认为,能守住这口“纯和之气”的人,那才是德行圆满、形神俱佳的真高人。

第三类气:天下兴亡之气——治乱之气&士气
《吕氏春秋》把社会兴衰和天地自然挂上钩了。如果朝廷昏庸,君臣失义,社会风气就败坏,这样老天爷会看不下去,届时灾害频发,寒暑不时,该冷不冷,该热不热。
为何会这样,《吕氏春秋》认为这是因为产生了“乱气”。如果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天地之气就顺畅祥和。所以治国平天下,就得理顺这口“治乱之气”。
而在古代,最重要的事有两件:祀与戎。而打仗就是打的“士气”。
《孙子兵法》强调“治气”。《军争篇》里说:打仗,关键在夺敌人的“气”和将军的“心”。
而士气也是有讲究的:早上锐气正盛,中午就有点蔫了,到了傍晚只想回家。
所以打仗就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简单来说就是避其锋芒,专挑敌方士气不行的时候打,事半功倍。这“治气”之道,决定了千军万马的胜负!

第四类气:开天辟地的“气”——元气&太和之气
华夏的天地起源说,“元气”说。
汉代的思想家经常琢磨,这天地万物是哪来的。《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就是说,宇宙最初是一团混沌之气,也就是元气,这气有其边界与形态,然后“清阳者”往上飘成了天,“重浊者”往下沉成了地。
天地间交融的精气分化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精华集中形成四季,四季之气的流布扩散生成万物。
这团“元气”,是汉朝人理解世界起源的“钥匙”,是四季与万物形成的根本。
而到了宋朝,大思想家张载,认为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于他说提的“太和之气”。
张载认为宇宙最和谐的状态叫“太和”,这就是“道”本身。这太和之气,是阴阳二气未分化前的混沌体。
这太和之气内部蕴含着上升与下沉、升高与降低、运动与静止相互感应的本性,正是因为这本性,万物才生生不息地冒出来。

这四大类八大气,从孟子那口中的浩然正气,到汉代那万物生成的元气,与张载笔下的“太和之气”;从《管子》和《黄帝内经》里维系我们小命的“精气”、“营卫之气”,到孙子兵法中决胜千里的“士气”……
这些气把我们中国古人对天、地、人、社会、战争的理解,全串起来。这背后彰显着中国人最独特的思维核心:天人合一,身心不二。这口“气”,依旧呼呼作响,生生不息。它,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