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别催了!孩子的自觉,靠“推”不如靠“引”

身边总有家长吐槽:“不盯着就不写作业,催一遍动一下,简直是‘被动式成长’!”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天生不自觉,而是我们的

身边总有家长吐槽:“不盯着就不写作业,催一遍动一下,简直是‘被动式成长’!”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天生不自觉,而是我们的“催”,慢慢磨灭了他的内驱力。

内驱力就像孩子心里的小马达,靠外界催促转动的马达,一旦没人推就会停;而自己主动发动的马达,才能一直往前跑。尤其是3-6岁的婴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内驱力的黄金期,家长做好这3件事,比催一万遍都管用。

1. 把“命令”换成“选择”,给孩子掌控感

“快点穿衣服!”“赶紧吃饭!”“不许再玩了!” 这些话是不是每天都在说?但对孩子来说,频繁的命令会让他觉得“我做什么都由别人决定”,慢慢失去主动性。

其实换个方式,效果会完全不同。比如问孩子:“今天想穿小熊图案的衣服,还是汽车图案的?”“先吃青菜还是先吃肉?”“再玩5分钟积木,还是10分钟?” 看似简单的选择,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能做主”。

有位妈妈分享,以前女儿吃饭要追着喂,后来她让女儿自己选餐具、选菜谱,甚至让她帮忙摆碗筷。没想到,孩子为了“展示自己的选择”,不仅主动吃饭,还会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给孩子一定的掌控感,他才会觉得“这件事是我自己的事”,从而主动去做。

2. 用“具体表扬”代替“否定催促”,点燃成就感

“你怎么这么慢!”“这点事都做不好!” 负面催促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我不行”,反而更抵触做事。而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继续努力的动力。

比如孩子自己穿好衣服,不用夸“你真棒”,可以说“你今天自己把扣子扣好了,还穿对了左右脚,太厉害啦!” 孩子主动收拾玩具,别说“终于懂事了”,可以说“你把积木放进了盒子里,把绘本摆得整整齐齐,房间一下子变干净了,妈妈为你骄傲!”

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感受到“我能做到”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像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让他愿意主动尝试更多事情,慢慢养成自觉的习惯。

3. 打造“无干扰环境”,帮孩子专注做事

很多家长一边催孩子写作业,一边自己刷手机、看电视;或者孩子在搭积木,家人频繁打断“喝口水”“吃点水果”。这样的环境,孩子根本无法专注,自然也就谈不上自觉。

想要孩子自觉,首先要打造一个无干扰的环境。比如孩子学习时,家长可以放下手机,陪在旁边看书;孩子玩玩具或做手工时,不随意打断,给足他专注的时间。

另外,还可以给孩子制定简单的“日常流程”,比如“吃完晚饭→玩20分钟玩具→洗漱→讲故事→睡觉”。规律的流程能让孩子形成习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用家长反复催促。久而久之,孩子会在固定的时间主动做该做的事,自觉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内驱力,只是需要家长用对方法去唤醒。少一点催促,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否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干扰,多一点支持。相信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一定能慢慢养成自觉的习惯,主动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你家孩子有没有“越催越慢”的情况?你平时是怎么引导孩子自觉做事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经验,也可以说说你遇到的困惑,我们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