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你敢信?假网站已能以假乱真骗过专家

在这个数字时代呀,网上购物早就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啦,并且变成了好多人离不了的一种消费方式呢。数据表明,20

在这个数字时代呀,网上购物早就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啦,并且变成了好多人离不了的一种消费方式呢。

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网络购物的用户量为8.45亿人,在同一年,网络诈骗的举报次数超过了480万起。这就表示,大概每175个进行网络购物的用户里,就有1个用户遭遇过诈骗情况。

这些不是没有温度的数字呀,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钱包瘪下去、辛辛苦苦攒下的存款莫名其妙被划走的让人揪着心的时刻呢。

如今购物越来越便捷,可背后的风险却越来越隐蔽,网购安全早已不是“懂不懂技术”的专属话题,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数字生存能力。

一、假网站伪装越来越真,别再只靠“颜值”判断

现在那些假冒的购物网站,早已不再是以前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粗糙样子啦。它们把正规大平台的颜色、版式全都照样子模仿,无论是按钮、布局还是字体,都做得几乎完全一样呢,甚至还能很准确地投放广告,一步一步地引诱你去点击进入。好多人在被骗之后回想起来,都会说上一句“我瞧着它挺像是真的”,可仅仅凭着“看着像”就去判断,这里面本身就蕴含着非常大的风险呀。

先去查看那个网址,接着看看价格。在安全标识别上,要对正规购物网站地址栏的情况忽视掉。一般来说,正规购物网站的地址栏是以“https”开头的,而且其左边会有一个小锁标志。这就表示该网站使用了加密传输技术,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起到保障作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37.2%的网民会主动检查这个安全标识,而钓鱼网站正好利用了大家的这个疏忽钻空子。

曾有人看到“某宝特价页面”,页面和正规平台几乎无差,但网址里的taobao.

com被改成了taob0.com(字母O换成了数字0),一次不经意的登录和账号密码输入,就导致整个平台的账户资金被全部刷走。

别直接去购物哈,自己动手去查找会更安全呢。骗子最拿手的就是通过这三个途径来引导用户进入假网站:弹出来的广告链接、不认识的人发的私信或者群里分享的链接、社交媒体里那种“神秘内部价”的链接。

这些路径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你不太会回头去查看自己究竟进入了哪一个网站。

实际上一个不太复杂的习惯就能让风险大大降低:看见喜欢的商品先把相关信息记下来,接下来得自己去重新打开那个平台的App或者官网,再手动进行搜索,千万不能直接在不认识的链接里把钱给付了。

离谱低价别心动,大概率是诈骗陷阱无论是奢侈品、手机、平板这类高价值商品,还是日常日用品,只要价格低到让你觉得“赚大了”,那往往不是真便宜,而是骗子设下的陷阱。

正规搞促销活动呢,确实会有点优惠,可绝对不会便宜到那种离谱的地步,就像那种说“原价5999元,现在只要599元还包邮”的宣传,这种情况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把页面关了。

二、虚假促销专“盯”会省钱的人,看似合理实则藏坑

真正难以防范的并非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骗局,而是那些看上去格外合乎情理的活动,特别是在双11、618、年终大促以及换季清仓这些人们集中进行购物的时段。

诈骗分子借着“内部员工能享受的低价”“品牌在清理库存进行甩卖”“就这一天的机会”“抢完了就不再补货”这样的说法,逐渐地将你带进“虚假活动”的陷阱之中。

京东消费者研究院在2023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68.5%的虚假促销信息是从非官方渠道来的,像短信以及社交平台就是主要用来传播这些信息的地方。

短信活动链接就跟个“危险品”似的,官方搞活动可千万别用短信来引流哈。得特别留意以下这几类短信:它们自己号称是顺丰、京东、淘宝这类很有名的平台,说你的“账户有补贴,不领就作废”了,而且一个劲地催你赶紧点链接、填个人信息。得清楚,真正的平台大促销活动,你打开人家官方的App就能直接看到,根本就不需要靠短信把你拉过去跳转参加。

群聊私信讲有“内部优惠”,多数是“剧本型骗局”。要是遇到这些情形,得赶紧提高警惕:被陌生人拉进“内部优惠群”,群里有人挨个演戏说“刚抢到了”“这比平台便宜好多了”,并且不断地刷“限时”“马上结束”“专属名额”之类的话。

这类群通常不是那种“优惠群”啦,而是由骗子特意去组织起来的“剧本群”呢,其目的就是要引诱你去下单然后让你上当受骗呀。

关注活动规则而非口号,警惕 “诱导式设计”“满减”“秒杀”“低至 1 元” 这些宣传口号本身没问题,但关键要仔细看活动规则:是否需要先凑很高的金额才能享受优惠,超低价商品是否只有 “1 件库存” 几乎抢不到,是否要求先加个人微信、垫付奇怪的费用。

这些看似是优惠的设置,实际上是让你一步步多花钱、甚至走进诈骗流程的“诱导设计”。

三、“伪客服”比官方更勤快,三类高发套路要记牢

公安部网络安全部门2023年的数据表明,假冒客服这类诈骗的平均损失金额为5280元,比许多其他类型诈骗的金额要高很多。原因很明白,大部分人听到“订单有问题”“快递异常”之后,情绪会马上变得焦虑起来,骗子就是趁着这个人们焦虑的时候来实施诈骗的。常见的三类“伪客服”套路主要有以下这些:

“订单出问题得补交钱”:碰到这种说要交钱的情况就一律当骗子对待。像这种骗人的话一般是“你之前的订单支付有毛病,得再付一回”“系统查到价格不对,得补上差价才给发货”“要是现在不弄,订单就得被取消,还会影响你的信用评分”。记住哈:只要是让你“重新付款”的客服,那肯定都是骗子,正规的平台绝对不会通过打电话或者私下聊天就让用户直接转账。

“退款快速通道”:仅在官方平台进行。第二种套路就是利用“退款”来引诱你进入假页面,骗子会伪造平台的界面,接下来给你发送“专用退款链接”,让你把银行卡号、密码以及验证码输入进去。

验证码一被输入,骗子就有机会完全掌控你的资金。

正确的做法只有一个:要办理退款,一律在官方App或官网上操作,绝对不在聊天软件、短信页面里输入任何银行卡信息。

“快递丢件赔付”:得通过官方电话来核实才靠谱。那些假的快递客服经常说“你的包裹破损丢失啦,我们要给你赔付哦”“赔付得让你配合完成认证呢,点击这个链接就行哦”。但是你得明白,正规的快递公司不会通过陌生链接让你填写银行卡密码、验证码之类的东西。如果想要核实情况呢,直接拨打快递公司的官方客服电话,报上运单号一查就清楚啦。

四、3秒养成安全习惯,给自己加层“防火墙”

下面这些小习惯看起来很普通,但累积起来能在你和骗子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区”,每个习惯操作花费的时间都不到3秒。

陌生的链接绝对不能点,手动去搜索会更让人安心。当看到有活动、优惠、补贴这些信息的时候,不要点短信里面的链接,也不要点群聊里的“神秘通道”,要自己打开App或者官网,接下来手动去搜索相关的活动,这样就能从最开始的地方避免进到假的网站。

支付信息要只保存在正规的界面中,那些敏感信息绝对不能向外泄漏。不要在微信、QQ或者浏览器的弹窗里输入银行卡号、支付密码以及验证码等东西,也不要在“客服发来的表格”里留下完整的卡号和验证码。如果遇到让你“截图验证码”或者“口述验证码”的这种情形,就直接挂断电话或者拒绝就可以了。

碰到“紧急催促”时先停下5秒钟,冷静下来去核实后再进行操作。骗子最害怕你冷静,最喜欢你冲动行事。给自己设定一个简单的规矩:只要对方使用“紧急”“马上”“不然就取消”这类字眼来催促,就先不要做任何操作,把聊天窗口关闭,接下来打开官方App自己去查看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大件商品认准官方旗舰店,不贪低价吃大亏购买手机、电脑、家电这类金额较大的商品时,优先选择官方旗舰店或平台认证店铺,不要被“超低价小店铺”的宣传吸引,宁可多花一点钱,也不要为了低价把自己送入诈骗陷阱。

提醒家里人防备诈骗,要保护好老人和孩子。骗子特别青睐两类人,一类是对网络规则不是很了解的老人,另一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点击陌生链接的孩子。赶快把这些道理给他们讲清楚,别添加陌生人好友,别点击陌生链接,也别把银行验证码和支付密码告知任何人,这样做比等遭受损失后再去追回要划算得多。

结语:数字时代的安全感,靠习惯一点点守护

网络诈骗的手法只会越来越精细,假网站的“伪装度”也会越来越高,但好消息是,你每多养成一个安全习惯,就少一次被骗子“精心设计”的可能。网购本来的意义,是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方便,而不是成为新一轮焦虑的来源。愿你每一次点击“提交订单”时,买到的都是心仪的商品,而不是给骗子“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