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后悔现在才知道:父母这3种做法,是在偷走孩子的灵气

前两天在公园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了半小时。他妈妈在旁边催了八次:“别看了,脏死了!”最后硬是把孩

前两天在公园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了半小时。

他妈妈在旁边催了八次:“别看了,脏死了!”最后硬是把孩子拽走了。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的话:“孩子对细微事物的兴趣,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

我们总在无意中,亲手掐灭了孩子眼里的光。

01

过度保护,是温柔的陷阱

邻居家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每天上学前,奶奶都要追着喂饭、系鞋带、整理书包。孩子站在门口像个提线木偶,眼神空洞。

直到某天,孩子在学校摔了一跤,膝盖擦破点皮,却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么“严重”的伤。

我们总想着为孩子遮风挡雨,却忘了他们也需要学会自己打伞。

心理学有个“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个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成功体验,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

我开始尝试让女儿自己决定周末安排。

第一次她果然搞砸了——约同学来家玩,忘记写作业,周日晚上哭唧唧地补到深夜。

但就是从那次起,她学会了用便签纸列计划表。

现在她的书桌上贴着歪歪扭扭的时间表,虽然不完美,但那是她自己的节奏。

02

否定式教育,正在消磨孩子的灵性

“不许哭!”

“别碰那个!”

“你画的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我们以为在纠正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给他们套上无形的枷锁。

认识一个特别有灵气的女孩,小时候能即兴编出美妙的故事。

可上了小学后,她妈妈总说她“语句不通”“想象力太飘”。

现在这孩子写作文,第一句话永远是:“妈妈,这样写可以吗?”

当孩子把评判标准交给别人,就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我学会了一个小改变:把“不对”换成“如果……会不会更好”。

比如女儿把天空涂成紫色,我不再说“天空是蓝色的”,而是说:“这个紫色好特别,能给我讲讲为什么选这个颜色吗?”

她眼睛一亮:“因为这是傍晚的天空,而且我加了梦想的颜色!”

03

比较,是最伤人的刀

“你看隔壁xx……”

“你表姐这次又考了第一……”

这样的话说出口时,我们以为在激励孩子,实际上是在他们心里种下自卑的种子。

我侄女曾经特别爱唱歌,直到有次家庭聚会,她唱完一首歌,她爸爸随口说:“你唱歌没你姐好听。”

从此再没听她开口唱过歌。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需要等待更长的生长期。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智能至少有8种不同表现方式,考试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家有个“优点记录本”,每周全家人都要写下发现的其他家人的优点。

最初孩子们只能写出“妈妈做饭好吃”,现在能观察到“爸爸修电脑时特别专注”“妹妹安慰朋友时很温柔”。

当我们停止比较,才能真正看见孩子本身的模样。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我们爱美、向善、求真。”

其实孩子天生就拥有这些品质,我们要做的不是灌输,而是守护。

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否定,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比较,多一点看见。

今晚睡前,不妨问问孩子:“今天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然后静静地听他说,不打断,不评判。

你会发现,那个充满灵气的孩子,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