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年4月,英、俄、奥、 瑞典等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联盟,想要打击一下拿破仑的嚣张气焰。
为此联军制定出了缜密的计划:由奥地利和俄国作为主攻手进入德意志境内,然后由东向西推进,将战火导致法国本土;瑞典军队则从北线发起攻击,分兵牵制法军;英国和俄罗斯则再组成一支远征军从意大利登陆,从南面进攻;至此形成三面包夹法国的态势,想要来一个瓮中捉鳖。
而拿破仑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让他们顺利汇合,那将腹背受敌,形势非常之严峻。拿破仑不得不紧急调整战略,放弃了登陆英国的作战计划,打算在联军还没有形成合力之前,将其逐个击破。
然而奥地利未与俄军会合就以先行分兵部署:奥军一路向南,分兵防守意大利,以防止法军偷袭维也纳;另一路则沿着多瑙河向上,在累根斯堡以西至莱茵河岸构筑了防御工事,以等待俄军的到来。
奥地利的提前部署看似十分周密,然而在拿破仑看来却是将其逐个击破的大好机会。
1805年10月,拿破仑集中兵力先向莱茵河一带的奥地利部队发起猛攻。经过一番苦战,顺利将其5万大军全部歼灭。然后迅速东进,想要抢占维也纳,企图将进入奥地利的俄军先头部队先行歼灭。
库图佐夫看出了拿破仑的计谋,采取的边打边退的策略。最后退至奥洛穆茨,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率的俄军会合。
在边打边退的过程中,俄军大概损失了1.2万人,但其精锐仍在,与沙皇率领的禁卫军总计还有5.3万人。而从前线败退回来的奥地利军队还有3.3万人,俄奥联军共计8.6万人。
而此时拿破仑能够集中的兵力,大概只有7.3万人。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虽然前面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最重要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在沙皇的极力拉拢下,也站在了他们一边,10万的普鲁士军队也正往奥地利边境开拔。
此时的法军战线已经过长,补给问题日趋严重,各个战略要点也要分兵把守。如果此时的俄奥联军采用避其锋芒的打法,那等到普鲁士军队的到来,法军将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只有尽快的与俄奥联军决一死战,才能一举扭转战局。
而此时联军的内部对于下一步的行动上,产生了重大分歧。总司令库图佐夫认为:普鲁士军队已经在增援的路上,我们只要采取的避战的打法,拖延战局。普军一到,就可以合围碾压法军。
而沙皇却认为:连续的追击,法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必要怕他,应该主动出击,挫其锋芒。支持沙皇的有联军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洛特尔和没有与拿破仑打过交道的沙皇近卫军军官。
拿破仑通过情报得知了联军不内部的分歧后,非常的兴奋。因为他知道机会要来了。
拿破仑先是命令前线军队撤退,然后又派遣使臣前去面见沙皇,想要与联军停战谈判,并且要求与沙盘单独会晤。
沙皇派遣了使者前往拿破仑的大本营试探虚实,结果拿破仑在他的大本营表现出了一副唯唯诺诺、十分胆怯的样子。使者回来之后将情况如实地告知了沙皇。沙皇会心一笑,他心想:“拿破仑肯定是害怕了,所以才想要停战求和。”
11月27日,沙皇下达了总攻的命令,俄奥联军共分成五路出击,向东南方向挺近。
12月1日,抵达奥斯特里茨。拿破仑为了能够进一步诱敌深入,放弃了该地区的唯一一座高地——普拉岑。
拿破仑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把俄奥联军的主力吸引来攻击法军薄弱的南翼,而法军则乘着联军移动的空隙,乘机夺回普拉岑高地。然后再向南面的联军发起攻势。为此,拿破仑在薄弱的南翼只部署了1/3的兵力,而在北段防线,则是投入了总兵力的2/3。
12月2日凌晨,在占领了普拉岑高地之后。沙皇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南面的法军兵力较为薄弱,于是他心想:“先将南部战场的法军歼灭,然后再北上全歼法军,活捉拿破仑。“
果然在南部战场反复争夺了半日之后,沙皇将普拉城高地的主力兵力投入南部战场,想要一举击溃法军。
拿破仑见沙皇果然上当,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到来。上午九时,拿破仑命令北段的两个师团转入进攻,抢占普拉岑。
正当沙皇坐在大本营里,洋洋自得的等待全歼法军的消息到来时。传来的噩耗却是法军主力正在攻占普拉岑高地。
沙皇这时灵光乍现,才反应过来中了拿破仑的调虎离山之计。
赶紧下令投入预备队,争夺普拉岑。可惜为时已晚,普拉岑已被法军占领。
俄军连续发起四次进攻都未果。
拿破仑下令进入反攻阶段。在南面战场的俄奥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法军的炮火之下,普拉岑上的火炮开启了开启了狂轰滥炸模式。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之下,法军士兵冲下高地,又如猛虎下山,瞬间就冲溃了俄奥联军。
下午2时,联军全线溃败。沙皇见大势已去,赶忙仓皇逃窜。此战俄奥联军损失了2.7万人马。奥斯特里茨的战败使得第三次反法联盟就此瓦解。
奥斯特里茨是典型的拿破仑战争,在战略上以少胜多,在战术上以多击少。
在战争初期,法军极有可能面临多线作战、腹背受敌的窘境。为了打破这一不利局,拿破仑抓住俄奥联军还未及时汇合的空隙,采用逐个击破的打法,率先突破奥地利军队。这是拿破仑把握住的第一次机会。
随后俄军内部对于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出现严重分歧,拿破仑知道了这一情报之后,果断示弱,当即采取诱敌深入的打法,将沙皇这个愣头青耍得团团转。这是拿破仑把握住的第二次机会。
当俄奥联军进入奥斯特里茨之后,拿破仑果断放弃普拉岑高地,采取一系列的手段继续欺骗对手。这是拿破仑把握住的第三次机会。
从战斗打响到最终大胜而归。拿破仑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而他总能在这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找到那一丝丝的机会。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就了战争上的“战略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