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人体蜈蚣”雕塑引众怒,景区企业背后的艺术边界与公共管理之问

“这是童话王国?还是恐怖片片场?”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一组名为“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的雕塑引发全网争议。这

“这是童话王国?还是恐怖片片场?”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因一组名为“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的雕塑引发全网争议。这些造型诡异、风格暗黑的艺术装置,与景区宣传的“亲子友好”“梦幻童话”定位形成巨大反差,让不少游客直呼“吓人”“不适”,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事件最终以景区紧急致歉、拆除争议作品告终,但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中,艺术表达、公共审美与景区管理的深层矛盾。

从“梦幻童话”到“视觉惊吓”:定位错位的代价

“荒野之国”由艺术家陈明坤打造,灵感源于其个人艺术理念,旨在构建一个“超现实的荒野乌托邦”。然而,当私人创作走向公共空间,问题随之而来:

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景区在社交媒体主打“亲子游”“童话风”,吸引大量家庭游客,但现场却充斥着肢解、拼接、怪诞的人形雕塑,形成强烈心理落差;

缺乏导览预警:景区未设置任何关于“可能含有惊悚内容”的提示,导致儿童与敏感游客猝不及防;

公共空间的边界何在?公共景区面向大众,是否应遵循基本的公共审美与心理安全底线?

正如一位带孩子出游的家长所言:“我们是来放松的,不是来接受心理挑战的。”

舆论分化:艺术自由VS大众接受度

事件引发两极化讨论:

批评者认为,公共文旅项目必须考虑社会影响,尤其是亲子场景,不应以“艺术”之名挑战大众认知底线;

支持者则强调艺术多元性,认为应包容前卫、批判性的表达,避免“一刀切”审查;

中立反思派呼吁建立“内容分级”或“分区提示”制度,让游客自主选择是否进入特定艺术区域。

这场争论,本质上是小众艺术表达与大众公共空间需求之间的碰撞。

暴露行业通病:创意野蛮生长,管理严重滞后

“荒野之国”事件并非孤例,它暴露出当前部分新兴景区的共性问题:

重创意、轻运营:追求“网红打卡”效应,忽视游客体验与安全管理;

营销过度包装:用“童话”“治愈”等标签引流,实际内容却充满争议;

监管缺位:文旅部门对景区内容审核缺乏明确标准,导致“先上线、后整改”成为常态。

当私人艺术“公共化”,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与公众沟通机制,而非事后道歉了事。

产业图景:超48万家景区企业,粤川鲁领跑

中国文旅产业正经历爆发式增长。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续的景区相关企业已超48万家,涵盖主题公园、自然景区、文化遗址、乡村旅游、艺术园区等多种类型。

2025年至今,新增注册企业约6.7万余家,近五年注册量持续增长,显示出文旅消费的强劲需求;

从区域分布看:

广东省(超4.4万家):依托大湾区经济活力与创新文化,主题乐园与文旅融合项目密集;

四川省(3.8万家)、山东省(3.5万家):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旅游大省。

结语:艺术可以“荒野”,但公共空间需要“边界”

“荒野之国”的争议雕塑已被拆除,但问题并未终结。

文旅项目的创新值得鼓励,但创新不能以牺牲游客的基本安全感与信任为代价。真正的“童话王国”,不仅要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更要有对公众,尤其是儿童的尊重与保护。

未来,景区或许可以借鉴博物馆、电影院的内容提示机制,为特殊艺术区域设置明确标识,让游客“知情选择”。

毕竟,公共空间的终极目标,不是挑战大众,而是连接人心,创造共享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