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近十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全额免征政策将正式调整为 "减半征收" 模式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
2024-2025 年:继续免征购置税,每车最高免税额 3 万元(约合含税价 33.9 万元以内全免)
2026-2027 年:减半征收(实际税率 5%),每车最高减税额降至 1.5 万元
计算公式:2026 年应缴购置税 = 车价 (不含税) × 10% - 减免额 (最高 1.5 万元)
技术门槛提升:新政增设严格技术标准,如插电混动车型纯电续航需≥100 公里(原为 43 公里),未达标车型将无法享受减免
二、对消费者的影响:购车成本增加,决策更需谨慎
不同价位车型影响差异明显:
车型价格当前政策 (2025 年底前)新政策 (2026 年起)成本增加10 万元免税 (省 8,850 元)减税 0.5 万+3,850 元20 万元免税 (省 17,700 元)减税 1.5 万+2,700 元30 万元免税 (省 26,550 元)减税 1.5 万+11,550 元50 万元免税 (省 3 万上限)减税 1.5 万+15,000 元
注:以上价格均为含税价
消费决策影响:
年底购车潮:2025 年末将迎购车高峰,消费者抢搭 "免税末班车"
价格敏感度提升:10-20 万元区间车型受影响最大,部分消费者可能转向燃油车或推迟购车
选车标准转变:从单纯 "看价格" 到更注重产品品质、能耗和售后服务
三、对车企的影响:从政策依赖到市场竞争
短期应对策略:
价格调整:推出 "购置税兜底" 活动,部分车企自掏腰包补贴消费者差额
产品结构优化:加速开发 30 万元以下高性价比车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技术升级: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以满足新政策技术要求
长期影响:
行业洗牌加速:技术落后、成本控制能力差的企业将被淘汰
竞争模式转变:从 "价格战" 走向 "价值战" 和 "技术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盈利模式创新:发展 "车电分离"、换电等新模式,降低购车门槛
四、对市场格局的影响:政策退坡下的产业转型
市场结构变化:
中低端市场:价格优势减弱,但仍具竞争力(用车成本 + 牌照优势)
高端市场:影响较大,30 万元以上车型税负增加明显,或引发降价潮
燃油车市场:短期内或受益于部分消费者转向,但长期看新能源车综合优势仍存
产业发展方向:
技术驱动:政策从 "普惠培育" 转向 "精准引导",鼓励企业提升核心技术
高质量发展: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向 "技术创新、品质提升、服务优化" 转型
市场分化: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增大
五、政策调整的深层意义:产业成熟的标志
财政可持续考量:随着新能源车市场扩大,全额免税对财政压力增加,政策调整平衡支持与收入
产业发展里程碑:标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 "政策襁褓" 走向 "市场自主",是产业成熟的标志
全球竞争战略:通过技术门槛提升,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形成技术和质量优势
六、购车建议:把握时机,理性决策
2025 年底前购车策略:
确认车辆开票日期能在 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并写入购车合同
优先考虑符合新政策技术标准的车型,避免未来转手贬值风险
2026 年购车策略:
关注车企 "购置税兜底" 活动,部分品牌可能提供额外优惠抵消成本增加
考虑 "车电分离" 或换电模式车型,可降低购车总价,享受更多政策支持
权衡新能源车与同级别燃油车全生命周期成本,而非仅看购车价格差异
新能源车购置税从 "全免" 到 "减半" 的调整,不是政策的倒退,而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对消费者而言,需重新评估购车时机和预算;对车企而言,是从政策依赖走向市场竞争的转折点;对整个产业而言,则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无论政策如何调整,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未来竞争将更多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力提升,而非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