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浦江人来说,中秋的味道可以从一枚甜香的月饼开始。广式月饼油润甜蜜,苏式月饼层层酥脆,浦江米月饼软糯香甜,不论哪个样式都在中秋佳节极受欢迎。

当吃月饼成为中秋的标配,制作月饼也变得更有吸引力。油润润的饼皮放在手心,再精心挑选一个被搓成圆球的馅料包起来,放进模具轻轻按压,一枚小巧精致的月饼就制作完成了。
层层叠放的月饼,呈现的不仅是形态之美,更是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温馨时光。

当夜幕降临,天边月正圆,桌上饼正香。我们品尝的,不单单是月饼的香甜软糯,更是包裹在每一枚月饼里的牵挂、陪伴与传承。
如果说吃月饼是中秋的传统习俗,那擂头馃便是浦江人刻进骨子里的中秋味道。对于许多浦江人来说,在中秋节亲手制作一盘甜蜜,才算是真正的过节。

从粒粒饱满的糯米开始:浸水、沥干、磨粉,双手轻搓,确认每一寸细腻,才肯上笼蒸制。等待的间隙,芝麻在锅中翻炒,渐渐散出独特的香味,再用擀面杖一碾,香气霎时漫开。拌入白糖则口感鲜明、甜味十足,拌入红糖则更加香甜不腻,甜意暗生。
当蒸糯米粉的热气铺满整个房间,碾开的芝麻香引诱着小朋友钻进厨房,刚裹好一个甜香的擂头馃就有人忍不住悄悄偷吃一个。
开笼时,一块白玉般的糯米糍悄然呈现。趁着烫手的时候反复揉捻,有点粘手了就沾一点水防黏,直到手下的糯米团渐渐润泽筋道。最后将大团的糯米糍搓成小球,再滚入芝麻糖中按压——软糯与香酥,在这一刻温柔交织。

一间屋子里人来人往,热闹的不是制作擂头馃的过程,而是和家人朋友一起相聚在一起过一个中秋。
从舌尖的美味到指尖的体验,浦江人的中秋节都被传统文化浸润。
到了夜晚,一盏盏莹黄的兔子灯亮起,伴着中秋的月光摇摇曳曳,明明灭灭,那些竹条和彩纸圈住的,是多少人的中秋记忆?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在非遗手艺人黄云洲的小工作室里,他一边扎着兔子灯,一边向我们解释说:“以前我们讲神话故事,月宫里有位嫦娥,嫦娥有只玉兔。所以我们这个兔子灯也叫玉兔灯,中秋做兔子灯讨个吉利,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意思。”

做一盏兔子灯,从无到有,要经过劈竹、扎架、糊纸、喷矾、上色、装灯等多道工序,耗时近一整天,这就要求制作人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艺,还得有足够的耐性。黄云洲一边手下不停,一边向我们娓娓道来:“以前村里面迎灯,我那时候还小,只能跟在大人后面看看,心里很渴望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后来爷爷给我做了一个带轮子的兔子灯,我拉出去,好多小朋友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心里特别满足。”

浦江人对花灯的情感,是刻在骨子里的。从那时候起,黄云洲就暗暗发誓:“我以后也要做属于自己的兔子灯、板凳龙。”如今,他终于成就了儿时的梦想。他制作的板凳龙灯入选金华市特色伴手礼,龙灯、鱼灯、兔子灯等远销海内外,受到许多人的喜欢。他本人还积极参与县内组织的大小活动,向更多人传授花灯的扎制方法。“如今我的儿子女儿他们都会做。我想把这块手艺传承下去,把大家在节日里的喜庆氛围都传承下去。”
时间在指尖流淌,一只温顺可爱的玉兔渐渐成型,仿佛从月宫跃入人间。
而今的浦江,传统的生命力远不止于吃食或手艺。中秋的夜,一只只亮着暖光的兔子灯、鱼灯,被汉服少女们提在手里走过老街深巷。在东山公园里,一群华服爱好者围聚在公园的小亭边,放灯、吟诗、猜谜、赏月……衣袂翩翩、笑语盈盈,溪声潺潺作伴。
循声而寻,问其为什么作此装扮,一位青年笑说:“一方面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服饰本身极具美感,我自己也非常喜爱,希望能借此传递中秋的快乐。”他们以自身为媒介,让历史和风雅重新焕活在当下。

于是我们恍然发觉,从唇齿留香的月饼、擂头馃,到光影摇曳的玉兔灯,再到年轻人身上的华服,它们并非是孤立的片段,而是共同编织成一条名为‘中秋’的文化长河——上游承载着团圆的古老祈愿,下游流淌着传承的星火热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诗词、一块月饼、一盏花灯、一身华服,其实它们都在诉说着不同的人的同一个心愿:愿阖家欢乐,中秋团圆。
传统,便是在这不断的品尝、点亮、穿戴、吟诵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