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宴请她的过程中,她先后讲过两个冷笑话,与大多数人的反应不同,听完第一个笑话,大家都笑唯独宝钗不笑,但是听完第二个笑话,薛宝钗却随着大家一起哄堂大笑。
细看两段原文,能够清晰地看出其中的差别。
《红楼梦》第四十回,酒桌之上,刘姥姥配合王熙凤进行了表演: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对于众人之笑,书中有详细记载,。史湘云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说不出话来,薛姨妈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众人笑成一团之际,唯独薛宝钗没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鸳鸯让人拿来黄杨木做的十个套杯让刘姥姥喝酒后,众人问起刘姥姥杯子是什么木头所做时,刘姥姥不懂装懂地说:
道:“你们这样人家断没有那贱东西,那容易得的木头,你们也不收着了。我掂着这杯体重,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做的。”
这番话再次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所谓众人,自然包括了薛宝钗。
第一次宝钗不笑,为何第二次却笑了呢?
先看刘姥姥讲的第一个笑话,其实是刻意扮丑,自我贬低来取悦贾府众人。
她将自己比作牲口,用夸张的表演换取众人的欢笑。
这个笑话建立在他人难堪之上,是生活所迫切后的“自轻自贱”行为。
第二个笑话源于黄杨木的价值和刘姥姥的不懂装懂。
刘姥姥认错的黄杨木,实则是极其珍贵的木材。
黄杨木生长缓慢,民间有“千年不大黄杨木”和“千年矮”之说。木质细腻光滑,硬度适中,色泽温润,因为珍稀,所以价值万金。
刘姥姥生活在乡下,对百年贾府的富贵认知不足,所以将黄杨误认的黄松,如同将钻石认作玻璃,将真迹认作赝品。所以薛宝钗随着众人一起哄堂大笑。
薛宝钗的两次截然相反的反应,是她真实生活的折射与重现。
薛宝钗出身皇商家族,自幼准备选秀入宫,所以养成端庄稳重的性格。
刘姥姥第一次表演,贾母和王夫人都能看出是有意为之,薛宝钗自然也能一眼看透,所以她根本不笑。当然,薛宝钗的做法有可能是有意“立人设”。
但即便是有意为之,也值得肯定。
即使是现代,我们也都多多少少会遇到类似情况:
有人为了讨好领导或同事,不惜自嘲、自黑甚至自辱。
作为旁观者,我们如何处之?其实很简单,就该如薛宝钗一样,保持不笑。
刘姥姥第二次闹笑话,是不懂装懂引发的笑话,人畜无害,薛宝钗同大家一起笑出声来,是融圈子。职场中这种幽默之下的共情大笑,是一种黏合剂,是一份真随和。
薛宝钗为何能做到笑与不笑的准确切换呢?
清代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对薛宝钗有一个重要批注,对此能给出一个解释:
“宝钗静慎安详, 从容大雅, 望之如春。以凤姐之黠, 黛玉之慧, 湘云之豪迈, 袭人之柔奸, 皆在所容, 其所蓄未可量也。……其有德不矜, 有才不露, 浑厚深沉, 不可测识。”
涂瀛指出薛宝钗具有“静慎安详”和“浑厚深沉”的品质,无论什么时候,她的情绪不轻易外露,刘姥姥在不同情境下讲了两个笑话,她则以得体的方式回应,透露出她的人生智慧——社交场合上,懂得什么时候不该笑、什么时候应该笑的人,拿捏好尺度,才是真正的智者。
事实上,薛宝钗不仅面对刘姥姥的笑话,能够做出最恰当的表现,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也是如此,进退有据、攻守有方,最终取代林黛玉,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成为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