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确实是实打实干活的。康熙在位时,心里很清楚满汉之间的隔阂是治国大患,所以一直着力化解——不管是重用汉臣,还是尊重汉人的文化习俗,都是为了让天下人拧成一股绳。

雍正这人,真是个勤快到极致的皇帝。他天天泡在奏折里,批改公文常到深更半夜,心里装的全是国家的钱袋子和整顿官场的事。就凭着这份拼命劲儿,他硬生生给朝廷攒下了 6000 万两白银的家底,这都是真金白银,足够让王朝撑得起场面。

可惜这份厚实家底,从乾隆后期就慢慢败了。乾隆早年还能接着父辈的劲头好好干,可到了晚年就得意忘形,总爱到处游山玩水、修园子,花钱大手大脚没个谱。再加上官场也慢慢腐败起来,国库渐渐就空了。

但真正把清朝推到绝路的,还是慈禧。这老太太心里压根没想着国家安危,满脑子都是自己舒坦享乐。最让人揪心的是她 60 岁做寿那回,当时李鸿章正张罗着建海军,急着要 600 万两银子买军舰、换装备。
可慈禧一句话,这笔钱全被挪去搭戏台、做龙袍、办寿宴了。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领头人,看着到嘴的军费飞了,除了叹气也没别的办法。更荒唐的是,之前修颐和园,她已经从海军经费里挪走 300 万两了。

这时候再看隔壁的日本,那真是天差地别。日本知道自己国力弱,想靠海军变强,全国上下都凑钱买军舰。商人捐钱,老百姓也掏钱,就连天皇都主动省着花,把钱省下来支持海军。
那艘后来在甲午海战中大杀四方的“吉野舰”,就是日本全民捐款买的新式战舰。

甲午海战开打的时候,两边的实力差距就看得明明白白了。咱们北洋水师的军舰大多是老古董,炮弹更是掺了沙土的“假货”,打出去根本没威力;而日本舰队全是新式装备,火力猛、速度快。这场仗输得惨,不是北洋水师的将士不拼命,是后勤、装备差得太远了,根本没法打。

战败后签的《马关条约》,2.3亿两白银的赔款,直接把本就空虚的国库彻底掏光了。从雍正攒下6000万两家底,到甲午战后被榨干,再到溥仪退位的时候,偌大的大清王朝,国库里居然就剩下十两白银。

说句实在话,清朝的败落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错,但慈禧的荒唐享乐绝对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王朝的家底,拼的是几代人的积累,败起来却只需要几个只顾自己享乐的掌权者。国和家其实是一个理,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这样无度的挥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