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个日本人的问:中国白领把午餐变成“人饲料”,这正常吗?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办公室里看到了让他“难以置信”的一幕。饭点,同事们没去吃饭,反而在茶水间排队接热水,把一包包颜色各异的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办公室里看到了让他“难以置信”的一幕。

饭点,同事们没去吃饭,反而在茶水间排队接热水,把一包包颜色各异的粉末倒进摇摇杯。没有饭菜香,只有塑料杯晃动的声音。他问这是在干嘛,一个顶着黑眼圈的年轻人告诉他,这是午餐。

“人饲料”。

一个自带嘲讽的词,就这么从一个中国白领嘴里说了出来。说的人云淡风轻,听的人百感交集。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效率的故事。一杯粉末,兑上水,三分钟解决一顿饭。碳水、蛋白、维生素……所有生命指标需要的营养,像代码一样被精准输入你的身体。不用排队,不用等外卖,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写几行代码,或者,多打个盹。这听起来,简直是为一二线城市“精英”们量身定做的完美解决方案。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我们总喜欢谈进步,但“人饲料”的流行,本质上不是进步,而是一种对生存压力的被动妥协。

让我们回到那个基本问题:谁获益了?

首先当然是资本。一个恨不得你24小时待命的系统,自然乐于见到你把吃饭这种“浪费时间”的活动压缩到极致。你越是高效,系统的轮子转得就越快。其次,是那些被生活节奏追着跑的个体——他们用放弃吃饭的乐趣,换取了一点点可怜的、能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背后是人性中最直接的趋利避害。当“好好吃顿饭”的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高到一定程度,而收益(片刻的欢愉)又显得那么奢侈时,人自然会选择最经济的方案。就像一个跑长途的司机,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只会选择最短的路线和最快的加油站。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一场精准的投入产出计算。

我们花了上千年,才从茹毛饮血进化到煎炒烹炸,把“进食”这种动物本能,发展成了文化、社交和审美。一顿饭,吃的不仅仅是卡路里,更是父母的叮嘱,是朋友间的谈笑,是疲惫一天后的人间烟火。我们却在主动把这一切打包丢掉,心安理得地喝下一杯黏糊糊的“营养液”。

这根本不是什么“精英”的选择,而是一种新型的贫困——感官的贫困,体验的贫困。当一个人开始认真地和机器比效率,甚至说出“机器充电,我们补充粉末”时,他离变成机器也就不远了。

预制菜已经为我们阉割了烹饪的乐趣,现在“人饲料”又试图拿走我们最后咀嚼的权利。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

或许,当我们可以把一切都折算成营养和时间,最后剩下的那个“人”,还剩下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