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云河 我是云河 2025年11月20日 00:27 上海

“没有阜阳就没有明朝,没有上海会有另一个上海吗?”。
这是一个在上海打工的阜阳老乡的一个跟帖。
这个老乡也一直给我跟帖留言,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来评价他,觉得他不太一般,异常于普通人,他也让我学到了一点历史知识,比如他跟帖说“阜阳当地普遍都是两三百平的三层楼房带院子”、“阜阳是唯一没有被日军占领的华东地区,日军打不过我的阜阳”、“阜阳做过江苏省的省会,上海做过吗?”
我都是因为看了他的这样的跟帖,我才特意去查的资料,才让我知道了这些历史。我不知道他在上海从事什么工作,他的年龄他的学历,但是给我的感觉,他是那么坚决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安徽阜阳,他是那么坚定地为自己是阜阳人而自豪。只是他没有说,他为什么到上海来打工。老乡这次的跟帖说“没有阜阳就没有明朝”,这话倒也有历史的影子,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凤阳,广义上属于淮西/皖北圈子,和阜阳地理文化亲近,他们当地人是阜阳凤阳一家亲的么?没有朱元璋自然也就不会有明朝,老乡这样说,也过得去。
老乡这是在调用一个宏大的、国家层面的历史叙事,来为家乡的“重要性”做终极背书。老乡说“没有上海会有另一个上海吗?”,这叫我怎么回答他呢?历史是可以假设的么?老乡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是时代和地理的偶然才造就上海的成功,上海是可以被替代的“工具”而已,是被偶然出来的;而阜阳就不一样了,阜阳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是塑造命运的“根源”。老乡把“历史的阜阳”和“现实的上海”这两者,放在一个他认为公平的擂台上。用老家的“祖传荣光”和“居住空间”,来对冲在上海面临的现实压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 “错位比较法” 。没有阜阳就没有明朝,没有明朝就没有中国历史,所以阜阳是不可取代的,而如果没有这个上海,会有另外的一个上海,会有更多的一个个的上海,这就是老乡比较之后得出的结果。
简单的“酸”是这样的吗?他搬出这么一套完整的历史观,只是嫉妒吗?“防御性自豪”说的是不是就是这个呢?他在上海感受到的是经济差距、文化隔阂,还有难免的一些偏见。这种时候,在故纸堆里和宅基地上找到的绝对优势,就成了他的“心理铠甲”,用来维护他个人尊严和家乡尊严,他在用过去的长处,弥补现在的短处。可是,“哪里都有阜阳人,就是阜阳没有人”,大量劳动力外流,故乡空心化,这就是现实啊。他越是在言辞上贬低上海、抬高阜阳,越是反映出阜阳作为劳务输出大地的现实困境。阜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生出”了一个皇帝,而在于它一代代勤劳、坚韧的人民,他们走向全国,用双手参与建设了包括上海在内的无数城市。这才是活的、当下的贡献。上海的历史地位价值,也从来不是不可替代的“神话”,而是它作为一个平台,汇聚了无数像这位阜阳老乡一样的奋斗者,共同创造了今天的奇迹。老乡眼里的阜阳老家这么好,可是怎么不留在老家,而是要留在上海呢?身处上海的繁华,他又怎么会没有归属感和尊严,只能回到几百年前的历史和老家的大房子里去寻找慰藉呢?侯宝林先生有个很著名的段子《关公战秦琼》,好了,老乡也来了这么一出,只是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段子能把人逗笑,老乡的这一出“关公战秦琼”却让人泛起一阵阵心酸。我是真希望有一天,无论是阜阳人还是上海人,都不再需要通过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比较来证明自己。我们能真正看见彼此的价值——看见历史的深厚,也看见当下的奋斗,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他的家乡都无需被这样悲情地捍卫。


我是云河
日常的生活,随意的心情
409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