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危险的心态,既要又要还要

✎导语在职场,既要又要还要最终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阿吉,工作时长3年,薪资一直不温不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听说同行跳槽薪

✎ 导语

在职场,既要又要还要最终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阿吉,工作时长3年,薪资一直不温不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听说同行跳槽薪资翻倍,他心动不已;可看到同学在国企朝九晚五,又羡慕那份清闲。朋友问他:“那你到底想要什么?”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当然是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啊,最好是还能快速升职加薪当老板!”

听到这话,朋友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哥们,你这不叫职业规划,这叫许愿。”

阿吉这种想法在职场里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综合征。

当然,阿吉说的只是个玩笑。但他的想法也确实反应了无数职场人的痛点:我们总是希望鱼和熊掌兼得,却不愿承认现实世界的规则。

01

导致内耗和职业迷茫

阿杰,“既要又要还要”的典型受害者。五年前他从设计转行做产品经理,理由是“设计是青春饭,产品越老越吃香”。一年后,他看到程序员薪资高,又嚷嚷着“技术才是硬道理,我要学编程”。学了半年Python,发现数据科学家的工资更高,又转向数据分析。

如今,当同龄人都在各自领域成为专家时,阿杰却还是个“什么都会一点,但没有一样精通”的万能胶。最新的消息是,他看到自媒体赚钱,又开始研究短视频剪辑了。

1、稀释: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职场人的时间、精力、资源都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是没了。“既要A领域的轻松,又要B领域的挑战,还要C领域的报酬”意味着你的力量是分散的。结果很可能是每一样都懂一点,但没有一样是顶尖的。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通才”只有在成为“专才”之后才有价值。一开始就做“万金油”,最终只能成为“板蓝根”——哪儿都需要,但从不被重视。

2、纠结:引发持续的内耗和痛苦

既要又要的本质是拒绝为选择承担责任和代价。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选择,任何选择都伴随着“机会成本”——即放弃了其他选项可能带来的最大价值。

抱有既要又要心态的人,永远处于“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纠结状态。只要当前工作出现一点不顺,他就会无限放大对未选之路的幻想:“如果当初我选择那个工作,现在早就......”等等

亲爱的朋友,这不是选择困难,这是妄想占尽所有好处的贪心。

3、逃避:阻碍真正的职业成长

职业成长往往来自于在特定赛道上的深度积累和克服困难。想既要高薪又要不加班,可能意味着逃避有挑战性的项目;想既要稳定又要快速晋升,可能意味着不愿承担风险。

这种心态会让人在关键时刻选择那条更轻松、但长远来看价值更低的路。

就像玩游戏,你总是选择简单模式,怎么可能获得高级装备和经验值?

02

损害你的职业信誉

在职场混,除了能力,最重要的是什么?信誉!而“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正在悄悄摧毁你在同事和领导心中的形象。

1、不且实际:不成熟和不可靠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人,其标签是“不切实际”、“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难以满足”。领导交办有挑战的任务,你嫌累;安排轻松的任务,你嫌钱少。久而久之,没有人敢把重要的机会托付给你,因为你的预期无法管理。

2、口碑坏了:比能力差更致命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总是挑肥拣瘦,只想做光鲜亮丽的工作,逃避基础性、支持性的工作,会很快失去团队的信任。

我曾经有个同事,我们都私下叫他“摘桃先生”——专挑最容易出成绩的活,困难麻烦的一律躲开。结果呢?不到半年,全公司没有团队愿意接收他,最后只能黯然离职。

03

违背了交换与权衡的本质

职场本质上是一个价值交换系统。你的薪水、职位、资源,都是你用你创造的价值换来的。而“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试图否定“交换”和“权衡”这两个核心法则。

1、交换法则

你想得到A,就必须付出B。例如,想得到高薪和职位,就要承担压力、投入时间、牺牲部分个人生活。

而“既要又要还要”意味着你想得到A,却不愿意完全付出B,甚至还想要C(例如,轻松愉快、工作生活平衡)。这不就像去市场想用买白菜的钱买黄金吗?咱们都是成年人,这种梦还是少做为妙。

2、权衡法则

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选择了安稳,就可能失去高增长的机遇;选择了挑战,就必须接受不确定性和压力。“既要又要还要”是希望把所有好处都占尽,而逃避任何可能的损失,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我有个前辈说得特别形象:“职场没有完美选择,只有代价不同的选择。你要做的不是寻找完美工作,而是选择你愿意为什么买单。”

04

如何破解既要又要还要的陷阱?

那么,如何摆脱“既要又要还要”的陷阱呢?成熟的职场人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懂得“排序”和“取舍”。

1、找到你的核心目标

问自己:现阶段,什么对我最重要?是金钱、成长、稳定,还是生活平衡?

不要贪多,选1-2个作为核心目标。比如刚毕业前三年,可以把“成长”放在第一位;成家后,可能更看重“工作生活平衡”。人生是阶段性的专注,而不是同时追逐所有兔子。

2、与机会成本握手言和

选择高薪高压,就意味着要放弃部分个人时间;选择稳定清闲,就意味着要接受薪酬和晋升速度的放缓。你得先想清楚,为了核心目标,你愿意放弃什么。别总想着“我全都要”,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你现在选了高薪高压的工作,那就别抱怨“没时间陪家人”;你选了稳定清闲的工作,那就别抱怨“钱太少”。你得接受,任何选择都有代价,你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设定你的底线阈值

不是说你不能同时追求多重目标,而是要分清主次,并设定底线。就像“我的核心目标是成长和薪酬,所以我可以接受加班,但必须有价值,且每周不超过X小时。”有底线才不会无限妥协,有主次才不会左右摇摆。

4、用动态眼光看职业发展

现在的“舍”是为了未来的“得”。早期牺牲生活平衡换取能力和资本的快速积累,是为了中年以后有更多的选择权。

20多岁,你可能更看重成长;30多岁,可能更看重薪资和职位;40多岁,可能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同阶段的排序是可以调整的。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前辈的话:“职场没有完美选择,只有心甘情愿的选择。”

摆脱“既要又要”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学会聚焦;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认清现实。

真正的高手,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懂得排序;不是从不纠结,而是纠结之后能果断决策。

希望下次见面时,你能笑着告诉我:“我依然贪心,但学会了排队——先拿最重要的,其他的,慢慢来。”

毕竟,最好的职业状态不是“拥有一切”,而是“拥有你真正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