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丹心培桃李 磨课砺师魂——高三英语名师梅丹的教坛耕耘路

清晨六点,崇德学校高三(3)班的灯已亮起。梅丹握着保温杯站在走廊,指尖摩挲着杯壁磨掉漆的纹路——杯身印着的“桃李满天下”

清晨六点,崇德学校高三(3)班的灯已亮起。梅丹握着保温杯站在走廊,指尖摩挲着杯壁磨掉漆的纹路——杯身印着的“桃李满天下”旁,还隐约留着2022届学生刻的“激情超越”小字,这四个字是崇德学校的核心文化,如今早已和她的教坛初心紧密交织在一起。

二十几年前的四川农村,晨光总伴着田埂露水。12岁的梅丹牵着弟妹,看着父母背着蛇皮袋离家。从那天起,她的书包里多了弟妹的作业本和攒下的水果糖,傍晚蹲在灶台前添柴时,火光映着她教妹妹写“a、b、c”的手。父亲信里“读书能改命”的话,被她用红笔圈在笔记本扉页,那时的她不懂教育,只知一件事 —— 教好弟妹功课,就是对父母最实在的交代。

谁也没料到,这个农家女孩竟成了高三英语的“领头雁”。2010年,拿着四川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梅丹,曾对着镜子犹豫“我能管好孩子吗?”直到大四实习,她走进攀枝花盐边中学的教室,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望过来,让她攥皱了教案。更让她记一辈子的,是实习尾声的清晨:重感冒的她发现讲台抽屉里有感冒药和笑脸纸条,“老师,您的英语真好听,要快点好起来。”放学时全班唱《感恩的心》,她摸着讲台上的粉笔灰红了眼——原来被信任的感觉这样暖,她暗下决心:“要当让学生眼里有光的老师。”

初登教坛的挫败却来得猝不及防。2014年,梅丹在达州外国语学校讲“现在完成时”,竟混淆了时间标志词,老教师评语扎心:“逻辑乱、缺互动,学生怎么信服?”那晚她在空教室坐了很久,眼泪掉了又擦,却不肯认输:凌晨五点对着镜子练教案,周末泡图书馆做语法对比表,花三晚学动画制作,把抽象时态变成“小明从小学走到高中”的故事。转机藏在学生周记里。班里英语常不及格的李强写道:“老师,您课后总给我讲题,这次月考我考了90分!”梅丹摩挲着“再也不想让您失望”几个字,忽然觉得所有熬夜都有了意义。那天,她在备课本写下:“好老师要先把自己磨成垫脚石,让学生踩得更稳。”而这份“磨”的韧劲,也为后来践行“激情超越”埋下了伏笔。

2022年,梅丹接手崇德学校高三(3)班——出了名的“薄弱班”,摸底考英语平均分比成都七中直播班低15分。第一次班会,她指着教室后墙“激情超越”的校训标语,给48名学生讲自己从农村娃到教师的经历:“崇德的‘激情’,是敢跟薄弱较劲;‘超越’,是今天比昨天好一点。英语差不可怕,咱们每天多认10个词、多懂1个语法,就是在超越自己。”她把48份试卷摊在办公桌,红笔圈出每个人的薄弱项:“小张完形错语境,咱们每天练1篇记叙文完形;小李作文句式单一,先从‘主谓宾’到‘主谓宾+状语’突破;小王听力抓不住细节,咱们就把错题音频逐句拆解听。”

从此,她的办公室灯总是全校最晚灭的:午休分三组补弱,连喝水都挤不出时间;晚自习后逐个面批作文,常忙到十一点多;周末整理七中网课重点,做成精简笔记发给学生,笔记扉页总写着“今日小超越,明日大进步”。

学生林晓雅最让她揪心。女孩英语基础差,模考失利后哭着找她:“老师,我是不是真的学不会英语,考不上大学了?”梅丹拉着她走到“激情超越”标语前,翻出自己初登讲台时满是修改痕的备课本:“你看我当年连时态都讲错,现在不也能教出高分学生?‘超越’不是一下子变好,是像爬楼梯,一步一步往上走。”她给林晓雅定制“每日小目标”计划:每天背15个高频词、练5道语法题、陪练20分钟听力,遇到难点就用往届学生“从不及格到过线”的“超越”小故事打气。高考出分那天,林晓雅哭着打电话:“老师!我英语118分,过一本线了!原来我真的能超越自己!”

这样的惊喜接踵而至:2023年,曾英语不及格的李先鹏,凭着“每天啃1篇阅读、整理5个长难句”的韧劲,最终以英语135分、总分672分考入复旦;2024年,胡永东攻克听力难关,同样以英语135分考入电子科大。看着学生举着通知书在“激情超越”标语前合影,梅丹总会想起田埂上的自己——原来崇德的文化,早已帮她把“读书改命”的初心,变成了托举更多人梦想的力量。

高三带班的成功,让她在学科引领中更有方向。作为高中英语备课组组长、县级骨干教师,梅丹始终把“激情超越”融入教学:她牵头推进“分层一课三研”,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计“阶梯式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超越”的甜头;深耕多模态教学时,更用‘激情’点燃课堂兴趣 —— 讲授县一等奖课例《现在分词作定语》时,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准备‘从段落中找定语’的填空练习,帮他们实现‘从不会到会’的超越;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用现在分词作定语写句子’的创作任务,助力他们实现‘从会到优’的突破,这堂课此前已在2022年县教学活动中斩获一等奖。

讲“environment”(环境)时,她带学生走进操场捡垃圾,边劳动边说:“保护环境是对世界的‘超越’,学好英语是对自己的‘超越’。”;学“dream”(梦想)时,组织大家写《致大学的自己》的信,封入信封、贴好邮票,约定“考上大学拆开时,看看自己是否超越了今天的自己。”她常对学生说:“我教你们英语,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是希望有一天,你们能凭着这门语言,去超越眼前的天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去年冬天,她收到大山里走出的王浩的信:“老师,我加入学校翻译社团,正凭着英语助力家乡脐橙推广,这是我对自己的‘超越’!”梅丹把信折好,放进装满类似信件的抽屉——这些藏着“超越”故事的信,是她教坛生涯最珍贵的勋章。

从“青蓝工程”受益者到青年教师“引路人”,梅丹也把“激情超越”传给了后辈:徒弟张玲不敢上公开课,她陪着磨课十遍,从板书设计到课堂互动逐一把关,还鼓励她“每磨一次课,就是一次对自己的超越”;蒲慧在赛课中受挫,她拿出自己当年的备课本,指着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说:“好课都是磨出来的,‘超越’的路上没有一帆风顺,摔倒了再站起来就是进步。”在她带动下,张玲、张莎莎获评“教坛新秀”,蒲慧连续三年在青年教师赛课中获奖,都成了“激情超越”文化的践行者。面对AI教学冲击,她主动学习智能工具,结合学生薄弱项用在线题库给学生定制练习题,却始终坚信:“技术能省力气,但代替不了老师走进学生心里,去点燃他们‘激情超越’的火种。”

2024年9月,梅丹获评县“优秀教师”。站在领奖台,她想起童年田埂的露水、盐边中学的粉笔灰,还有崇德学校那盏陪她熬了无数深夜的灯,以及教室里那句醒目的“激情超越”。如今,她仍习惯在讲台上放一盒粉笔,粉笔盒上贴着学生写的“老师,您陪我们超越,我们陪您发光”——这是她与讲台、与崇德文化最深的联结。

每天推开教室门,望着眼前一张张带着“想超越”眼神的圆脸,她总想起初心:这个从乡土里走来的教师,早已把崇德“激情超越”的文化之根,和自己的教育初心一起,深深扎进了教书育人的土壤。她从不说自己是“名师”,只说“是个普通的教育守望者”。但她知道,那些被“激情超越”点亮的光,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连成一片灯火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