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工会创新打造“六微驿站”,通过功能集成、服务升级、模式创新,精准对接职工多元化需求。此举旨在盘活现有站点资源,拓展服务半径与内涵,从“建好”向“用好”深化,有效提升驿站使用效能与职工满意度,以“微”平台激发基层服务“大”活力,切实增强职工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探索工会服务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近年来,官渡区工会整合工会驿站资源,构建网格管理“驿”站、便民服务“易”站、党建联席“议”站、文化活动“艺”站、文明实践“意”站、居家养老“暖”站的“六微驿站”体系,打造职工身边的“精神充电站”,推动形成“小区事务共评、管理共议、决策共定”的和谐氛围,实现工建服务全覆盖与“大服务”格局。
打造网格管理微“驿”站 激活治理“源动力”
社区推行“1+1+N”阳光四季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1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1名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联合N名社区党员、民警、物业经理、楼栋长、协商议事委员会委员及社区工作人员。依托工会驿站,网格员每日下沉网格,严格落实“一必巡、两必到、三必报、四必清”工作机制,走访居民、倾听民声、化解矛盾、宣传政策,结合实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环境卫生整治、扶贫帮困、园区议事等活动,精准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网格”兜起民生服务万千事。
打造便民服务微“易”站 为民服务“不打烊”
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遵循“统筹规划、共享共用”原则,按“一站式服务”标准布局,引入“幸福合伙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模式,建成78工会驿站全方位服务矩阵。涵盖职工办事、政策宣传、文化娱乐、邻里交友等功能,形成“驿站建在网格、服务落在邻里”的治理格局,将服务延伸至“家门口”,并实行“365天服务不打烊”模式,为职工群众提供可活动、可交流、可提升的空间,打造“全龄友好”社区新场景。
打造党建联席微“议”站 拓宽治理“朋友圈”
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推动多元主体融入基层治理,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将辖区公共单位纳入社区“朋友圈”,探索融合共建联建、睦邻互助的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党建工建联建,形成“共建组织、共商议事、共享资源、共治社会”的工作机制,推动各社区从“管理”向“治理”、从“单一”向“多样”、从“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今年以来,依托各工会驿站,联合共建单位、综合执法部门,协商解决小区绿化带空地补栽、新建电动车棚、增设小区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修复辖区坑洼路段、整治路面淹积水等8项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居民解难题、办实事,赢得广泛称赞。
打造文化活动微“艺”站 共享邻里“新生活”
以夯实硬件基础、打造文化品牌为切入点,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的文化阵地,满足职工群众日常文化活动需求。因地制宜,在辖区内建成“两中心四站点”综合文化服务体,开设健身室、棋牌室、乒乓球室、户外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同时,全力推进“书香社区”建设,创设5个阅读点、2个“童趣阅读角”,投放书籍近2500册,每年开展2次主题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通过持续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确保“职工活动有场所、娱乐休闲有去处”,让社区、楼栋成为文化交流新载体,打通基层文化活动“最后一公里”,让职工群众共享集阅读、运动、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打造文明实践微“意”站 以“小活动”促“大融合”
充分发挥工会驿站阵地作用,依托资源优势,在传统节日组织职工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喜闻乐见的“小活动”。将职工群众吸引、聚集到党组织和党员身边,不仅强化了爱党爱国共识,更提升了职工“社区的事自己办”的主人翁意识。此外,每月常态化组织党员、团员、志愿者开展政策宣传、环境卫生整治、义工义诊等活动,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推动更多职工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
打造居家养老微“暖”站 汇聚治理“正能量”
为助推辖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依托工会阵地,建成集休闲、餐饮、健身、娱乐、阅读、书画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多样化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日间照料、情感交流、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需求。切实解决辖区老年人日间居家养老难题和子女的后顾之忧。联合社会组织,通过孵化与培训,组建老年人“助益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服务与治理,让银发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得力助手”。
下一步,官渡区工会将持续发挥“六微驿站”作用,不断探索基层治理向下延伸的新路径,推动服务从“单点覆盖”“线性延伸”升级为“全域一张网”,让“六微驿站”服务更有温度、职工生活更有质感,真正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