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最高法公布的牟某虐待案判决,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家庭暴力的隐秘角落——当拳脚未至,语言却能杀人。这起历时三年的司法实践,不仅让“精神暴力入刑”从理论走向现实,更重新定义了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边界。

【隐蔽杀招:语言如何成为凶器】李晶研究员揭示精神暴力的特殊危害性:不同于公开暴力,受害者往往因“家丑不可外扬”选择隐忍。牟某案中,陈某在2019年6月割腕、8月吞药被下病危通知书,这些极端行为正是长期精神压迫的具象化表现。法院创新性认定:持续性语言暴力若导致被害人进入自残/自杀高风险状态,即构成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破局之道:科技赋能维权通道】重庆鲁女士案则展现了司法创新:2024年10月,其丈夫持刀自残威胁时,派出所通过“数字重庆”平台协助她20分钟内获得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不仅禁止男方实施家暴,更联动民政部门提供庇护所和心理疏导,最终促成调解离婚。这种“立案-审查-执行”全流程数字化改造,让弱势群体维权效率提升80%。
【法律新解:精神暴力的证据链构建】最高法明确提示,精神暴力受害者需保存五类核心证据:报警记录、伤情影像、通信记录、证人证言、求助机构证明。北京市三中院王海虹副院长强调:“带有恐吓、辱骂内容的聊天记录,比单纯的身体伤害证据更具法律穿透力。”
当法律将“持续性谩骂”与“捆绑殴打”等同视之,当司法实践突破传统家庭关系认定,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家庭暴力防治,始于对精神伤害的零容忍。这不仅是法律文本的修订,更是整个社会对亲密关系暴力认知的革命——因为,语言的杀伤力,从不弱于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