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那天,新中国在首都北京举办了首次授勋大典。那一天,就连平日里表情最凝重的将军们,脸上也都绽放出了笑容。
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他们总算是到了享受成果的时候了。
这一天,会给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出过力的将领们颁发勋章。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开国功臣”,能得到这份荣誉,真是太让人骄傲了!
元帅授衔的大日子那肯定特别风光,就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办了这场大典。
其实呢,十大元帅并没有全都来到现场,林元帅和刘元帅因为身体欠佳,都还在家里养着。
叶剑英当时正忙着当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的总导演,忙着筹备演习,实在没法走开。所以,真正到现场来的元帅,就只有七位。
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那绝对是给新中国立下大功的人。他们的贡献,说出来都让人竖大拇指,功劳大得很。
另外,在1955年的授勋仪式上,有55个人被提拔为上将,175人成为中将,798人晋升为少将,还有好多校官也得到了提升。
那么,除了大将和元帅,其他军衔到底是怎么评定的呢?
中央军委特地出台了《关于军衔评定的规定》,里面讲明了三个评判的条件,那就是品德、能力和经验。
通常来说,想成为少将,最起码得是正军级、副军级或者准军级。而要当上少校,副团级或者准团级就够了。
肯定有些将领表现特别出色,能多升一级。
这些军阶是对他们以往付出的认可,同时也是确保他们以后日子的安稳保障。
比如说,要是能够拿到少将军衔,那就能享有行政七级的福利,去医院看病也能得到跟部长一样的医疗照顾。
但在颁奖礼上,确实有那么一群挺特别的人。
他们其实根本不够格拿到最低的授衔标准,但还是被给了至少少校的军衔,一块儿就把以前的军衔规矩给破了。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部队,但有一个统一的身份:老革命军人。这些人啊,有的来自遥远的北方省份,有的来自温暖的南方大地,虽然出身不同部队,但大家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老红军战士。
很多人看了开国将帅的传奇后,常常会误会一件事,以为那些老红军只要胆子大,敢往前冲,拼命杀敌人,打了几仗之后就能升官。
能活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人,差不多都当上了大官。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不是每位老红军都能那么走运。
他们中,有的人天性不爱张扬,有的人干的活儿不起眼,还有的人因为一身伤病,所以没太多机会展现自己,这样一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的级别也就不怎么高。
很多人打了一辈子的硬仗,到头来也只是个小头目。在那些特别出头的老红军里,其实有更多不怎么被提起,但同样了不起的老红军。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到了要给大伙评军衔那会儿,有那么一群老红军心里头怪不是滋味的。
他们瞅瞅周围那些比自己年轻、后来才参军的干部,一个个级别都比自己高,正兴高采烈地聊着1955年能拿到啥军衔。但心里明白,就凭自己现在的级别,想拿高军衔怕是有点难。
别说升到少将了,就连少校这个级别,多数人也是望尘莫及。他们只能在一旁,听着那些“年轻人”高谈阔论,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啥都有。
你得明白,一位老红军能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那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这一路上,牺牲了太多太多的同志,他们亲眼目睹了数不清的战友离去,能挺到最后,真的是历经千辛万苦。
老红军要想亲眼见到新中国成立,得历经多少难关?
首先,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全中国的日子里,他们得有股子勇气,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深陷重重困境的红军队伍中去。
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搞起反革命行动后,大革命就碰到了很大的困难。
国民党那帮人占了上风,到处抓左派的人,搞得人心惶惶,白色恐怖笼罩四周。
那时候,只要被怀疑跟共产党有那么一星半点的瓜葛,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但这些老红军,却偏偏选择在那个风口浪尖上加入红军,那得需要多大的胆子啊!
然后,他们得进了红军后,一遍又一遍地挺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蒋介石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想对外强硬,先得把家里摆平”。因此,他把越来越多的心思放到了打红军这事儿上。
国民党一共搞过五次大的“围堵”行动,那些小打小闹的进攻和骚扰,那就多了去了,数都数不清。
红军长时间里都处于不利条件,只能跟国民党军硬碰硬。他们经常得转为打游击,而在这艰难的斗争里,数不清的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接下来,他们得面对更大、更狠的挑战,那就是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国民党大军紧追不舍,红军不得不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大搬家。他们从江西、湖南的老窝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抵达了几千公里外的陕甘宁新家园。
他们得先闯过国民党军在湘江设下的道道关卡,然后还得翻越云贵那边连绵不绝的大山,再穿过西康那片满是泥泞的草地。
得翻过一路上的好几座大雪山,经历好多磨难才能到地方,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红军战士倒下了!
还有一些老红军其实没走上长征路,但这可不代表他们就没吃过跟长征一样的苦。
他们在南方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那场战斗异常艰难。他们用很少的人手守住了南方的根据地,一直跟人数远超过他们的国民党军队对着干。就这样,他们在南方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让革命的希望像星星之火一样燃烧起来。
在那最要紧的关头,就连带头的陈毅也被堵在了梅山,他写了这么一句:“南方战火已经烧了十年了。”
“这颗头颅就算挂在城门上也不怕”这样的诗句,表明了他们已经准备好随时献出生命,由此可见,在南边打游击的红军也是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挑战。
最后,就算他们挺过了前面那一连串难关,也还得面对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严峻挑战,常年都是人少打人多。
在这个过程中,好多老红军战士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还有的因为受伤或生病没能挺过去。能够一路走到新中国成立那天的,真的是没几个。
他们就像是行走的历史书,真实展现了红军的那种精神风貌。
所以,在给大家授衔那会儿,毛主席特别为他们设了个不一样的标准,简单说就是:“红军的战士,军衔不会低于校尉;而抗战时期的老兵,军衔不会升到上将。”
抗战后入伍的战士们,要是1937年以后才加入我们军队的,一般来说,除非个别立了大功的,不然的话,基本不会给他们升到少将或者更高的军衔。
说到底,他们虽然也帮了点忙,但确实是后来才加入的。
“红军不退伍”说的就是那些一直留到现在的老红军,不管他们现在干啥工作,也不论职位高还是低。
不管是连长、排长还是普通士兵,他们都有可能获得跟校官差不多的军衔,最低也能拿到少校的头衔。
就这样,这批老红军被一块儿授予了建国时的少校军阶。
这批老红军大约有3000人,他们可能不像那些大名鼎鼎的将领那么引人注目。很多人学历不高,职位也挺平凡,而且身上还带着伤。
但他们也为革命立下了大功,所以得到这些荣誉是应当的。在颁奖那会儿,好多平时不轻易掉泪的老红军,眼里也都泛起了泪光。
这时候,什么级别、啥职务、年纪多大,全都不算数了,只要能站在这儿,那就是最牛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