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排至明年年初的忙碌景象重现储能行业,这种"甜蜜的负担"背后,折射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深刻变革。从去年产能利用率不足50%到如今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突破90%,储能电芯市场的快速反转,正成为观察中国能源转型进程的一扇窗口。
01供需之变,从政策驱动到市场引领的产业升级
与2018年"5·31"政策引发的抢装潮不同,本轮电芯供应紧张呈现出鲜明的市场化特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新规,为存量项目设定了2025年6月1日前并网的时间窗口,这直接触发了第一波需求高峰。然而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来自于各地陆续打开的市场化盈利渠道。
储能电站通过容量租赁、现货市场价差套利以及调频等辅助服务,正在从单纯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具有清晰商业模式的"利润中心"。这种转变使得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到55.2吉瓦时,同比增长76.6%。与此同时,电芯技术正处于从300+Ah向500+Ah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主流厂商将资源聚焦于下一代产品研发,导致当前主流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
02价值重构,储能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拐点
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电芯成本约占系统总成本的60%。8月份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出现明显回升,其中2小时储能系统均价达到575.8元/千瓦时,环比上涨22.2%;4小时储能系统均价为462.4元/千瓦时,环比增长12%。这一价格变化反映了供需关系和产业环境的综合调整。
更值得关注的是,储能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光储融合项目加速落地,算力中心对绿电比例要求提升,绿色矿山与油田的能源改造需求释放,这些新兴场景成为推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的重要力量。中美欧三大主力市场保持强劲需求的同时,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区域也开始快速起量,形成"主力引领、多点开花"的全球市场格局。
03理性发展,产业繁荣期的冷思考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储能企业正在积极布局产能扩张。国轩高科近期披露将投资建设两个20吉瓦时电池基地项目,楚能新能源宜昌80吉瓦时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远景动力在美国田纳西的工厂已投产运营。这些产能布局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响应,也是企业抢占下一代技术高地的战略选择。
然而,行业仍需保持理性。近期市场中出现的低至0.37元/瓦时的极端报价,警示着非理性低价竞争的风险依然存在。专家指出,这种恶性价格竞争不仅威胁储能电站的安全与效益,更可能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随着明年第一季度传统淡季的到来,供需关系将迎来新的调整窗口,这为行业提供了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质量的宝贵时机。
储能电芯的供应紧张,本质上是产业成熟度提升的"成长烦恼"。从依赖政策补贴到形成市场化商业模式,从单一应用场景到多元化需求爆发,中国储能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质变。这种供需关系的动态调整,将推动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