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运城古刹的“唐韵梵音” |山西运城龙兴寺:在一砖一瓦间触摸盛唐佛教艺术

晨钟撞破薄雾时,68岁的守庙人张守业正踮脚擦拭弥陀殿的琉璃脊兽。“这‘鸱吻’是北宋原物,你看它嘴角的弧度——当年匠人怕雨

晨钟撞破薄雾时,68岁的守庙人张守业正踮脚擦拭弥陀殿的琉璃脊兽。“这‘鸱吻’是北宋原物,你看它嘴角的弧度——当年匠人怕雨水冲坏,特意铸了‘如意云纹’导水。”他的布鞋沾着露水,沿着龙兴寺的青砖甬道往大雄宝殿走,檐角铜铃随着脚步轻响,惊起几羽白鸽掠过殿顶的飞檐。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南地区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运城龙兴寺以“盛唐伽蓝遗韵”“宋金壁画瑰宝”“元明碑刻宝库”三绝闻名,更因完整保存了从唐代至清代的佛教建筑演变序列,被称为“晋西南佛教艺术的立体史书”。20XX年“山西古寺活化工程”落地后,这座“藏在老城区的唐寺”焕新开放,全年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其中“禅修体验”“壁画临摹”“古建寻踪”客群占比超70%。“这里不是冰冷的古迹,是能听见盛唐梵呗的‘活寺庙’。”一位从西安来的艺术系学生说。

从“龙兴讲寺”到“晋南佛国”:一座寺的千年兴衰密码

龙兴寺的故事,要从隋末唐初说起。据《解州志》记载,唐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率军途经运城,见此地“北依中条,南望盐池,地脉灵秀”,遂敕令建寺,取名“龙兴”,寓意“龙兴之地,佛佑民生”。宋金时期增建弥陀殿、观音阁,元明两代多次修缮,最终形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弥陀殿-藏经楼”的五进院落格局。

“龙兴寺的珍贵,在于它‘叠压’了多朝艺术精华。”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建国介绍,寺内大雄宝殿为唐大和六年(832年)原构,单檐歇山顶,梁架保留“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的唐代特征;弥陀殿则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重建,殿内明代壁画“西方净土变”以矿物颜料绘制,色彩至今鲜艳;更难得的是,寺内保存了从唐代至清代的23通碑刻,其中唐《龙兴寺碑》(记载建寺缘起)、宋《重修弥陀殿记》(详述工匠姓名与工艺)、元《龙兴寺常住田碑》(记录寺院田产与宗教活动),堪称“一部立体的晋南佛教史”。

必探核心看点:

大雄宝殿(唐代木构活化石):

寺内最古老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架用材粗硕,斗拱雄大(高度约为柱高的1/3),保留“偷心造”与“计心造”交替的唐代官式做法。殿内原供释迦牟尼佛坐像(已毁),现存明代重塑的“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背光雕刻“卷草纹+飞天”,线条流畅如唐代壁画。殿外檐下“大雄宝殿”匾额为明万历年间重题,字体饱满圆润。

弥陀殿(宋金壁画博物馆):

坐落在大雄宝殿北侧,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东、西、北三壁满绘明代壁画,总面积达120平方米。东壁“药师佛说法图”中,药师佛结跏趺坐,十二药叉神将手持法器环侍,衣纹用“吴带当风”技法,飘逸灵动;西壁“观音救难图”描绘9组民间故事(如“渔妇求子”“书生赶考”),人物表情生动,场景极具生活气息。更珍贵的是,壁画底层保留了宋代草稿线,用淡墨勾勒出人物轮廓,堪称“一壁看两朝”。

碑廊(千年信仰实证):

沿弥陀殿东侧走廊陈列历代碑刻23通,最负盛名的是唐《龙兴寺碑》(残碑,仅存上半部),碑文记载“寺成之日,有祥云覆顶,三日不散”;宋《重修弥陀殿记》碑刻有工匠“张阿牛、李二狗”等姓名,印证了宋代民间工匠的社会地位;元《龙兴寺常住田碑》则详细记录了寺院拥有“水浇地三百亩”,反映佛教寺院的经济运作模式。

隐藏玩法:清晨6点到“寺后古槐树下”,看僧人们洒扫庭院(古槐传为建寺时所植,胸围5米,需4人合抱);午后钻进“文物修复室”(需预约),看匠人用“矿物颜料+胶矾水”修复明代壁画(传统工艺,调色时需“看天配色”,阴雨天颜色偏暗);傍晚登“藏经楼观景台”(寺内最高处),俯瞰运城老城区“九街十八巷”的青瓦顶,看夕阳给飞檐镀上金边。

禅意新生:在龙兴寺“体验一场唐式修行”

如今的龙兴寺,早已从“宗教场所”升级为“佛教文化体验中心”,通过互动活动让千年梵韵“活”起来。

“小沙弥”唐式禅修营(周末9:00-16:00):

孩子穿仿唐代沙弥短褐(棉麻材质,青灰/月白两色),学“基本佛仪”(合掌、问讯、绕佛);在大雄宝殿听“龙兴寺的故事”(结合碑刻与壁画,用儿童语言讲解);随后到“禅艺工坊”跟非遗传承人学“抄经”(用狼毫笔临摹《心经》,配檀木镇纸)、“制香”(调配艾草、檀香,手作线香)。最后在弥陀殿前集体诵读《普门品》,获“小沙弥证书”。人均180元,含短褐租赁、教材、午餐(寺院素斋:罗汉面、蒸南瓜)。

“壁画临摹”艺术体验(需预约):

跟壁画修复师学“宋金壁画线描”(用铅笔拓印弥陀殿“观音救难图”局部,可带走线稿);或体验“矿物颜料研磨”(将孔雀石、朱砂等矿石磨成粉,调胶制作颜料,128元/人)。

佛教文化主题活动: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举办“绕佛祈福”法会(僧人持柳枝洒净,信众持柳枝跟诵《大悲咒》,可挂“祈福牌”);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用香汤为太子像沐浴(信众可参与“添香汤”“献莲花”仪式);

中秋夜“月光禅茶”:在碑廊摆茶席,法师讲“唐代寺院中秋拜月仪轨”,游客可品运城盐池玫瑰茶、吃“月轮饼”(酥饼印月兔纹)。

本地人私藏:“寺东的‘老周家素斋馆’别错过!仿寺院素斋做的‘罗汉斋’(香菇、木耳、黄花菜烩制),还有‘素油泼面’——用菜籽油泼辣椒,撒蒜末、香菜,香得很!”(常来上香的运城阿姨王淑兰)

“舌尖上的禅意”:从斋堂到市井的烟火与清修

龙兴寺的烟火气,藏在“禅修”与“俗世”的交融里。寺内“龙兴素斋堂”提供简单却有深意的素斋,食材多取自寺后菜园;寺外老城区,则飘着运城最地道的市井小吃。

必尝特色美食:

龙兴素斋:斋堂提供“五观堂饭”(过堂仪轨,米饭、青菜、豆腐,配“惜福水”),人均25元,需提前10分钟到斋堂排队(每日限50人);“罗汉面”(手擀面配香菇、黄花菜、豆腐,浇素卤),10元/碗。

运城羊肉泡馍:寺南“老马家”的招牌,羊骨熬汤8小时,掰碎的手工馍浸汤,配糖蒜、辣酱(25元/碗),汤头浓郁不膻。

闻喜煮饼:寺西“晋南饼业”的传统糕点,芝麻裹面,油炸后裹蜂蜜,酥甜不腻(15元/盒),曾是晋商走西口的“干粮”。

宴客推荐:“晋南味道”(距寺1公里)推出“佛国宴”——“花开见佛”(南瓜雕成莲花,配菌菇酿虾球)、“禅意素锦”(六种时蔬摆盘成莲花状)、“福慧双增”(红枣炖南瓜,寓意吉祥),人均80元,需提前订位(可看寺院主题装饰)。

“四时皆禅”的游览图鉴:从春樱到冬雪的古寺风华

龙兴寺的美,随季节流转各有禅意:

春(3-5月):寺前“百年丁香”绽放,配合“春季禅修周”(3月20日-26日,每日晨课、抄经、行脚);清明前后“古寺寻春”活动,游客可跟僧人认养寺后菜园的“禅意菜”(萝卜、白菜,收获时可做素斋)。

夏(6-8月):古柏树下支起竹床,老人们摇蒲扇讲“龙兴寺的夜戏”(民国时,寺前广场常演蒲剧酬神);傍晚“晚课听钟”活动,游客可随僧人绕殿行禅,听108下晚钟(每下对应一个烦恼)。

秋(9-11月):寺后“柿子树”挂果,配合“秋思雅集”(学者讲“唐代寺院与诗歌”,配柿子、桂花茶);中秋夜“月光禅茶”后,可在藏经楼赏“壁画与明月”的光影叠印。

冬(12-2月):雪后龙兴寺像一幅淡墨画,飞檐落满白雪,古柏枝桠凝霜;“腊八舍粥”用寺后菜园的红豆、红枣熬粥,配“福字馒头”(传递“温暖”之意)。

经典路线推荐:

文化速览线:山门(听“建寺故事”)→天王殿(看四大天王明代塑像)→大雄宝殿(赏唐代木构)→弥陀殿(观明代壁画)→碑廊(读千年信仰),约2小时。

亲子禅修线:穿沙弥短褐→“小沙弥”活动→抄经→吃“罗汉面”,人均220元。

艺术创作线:清晨7:00(拍古槐与殿檐晨雾)→上午10:00(拍壁画细节)→傍晚17:00(拍雪后飞檐)→夜间(拍“月光禅茶”暖光)。

实用贴士:龙兴寺游览全攻略

交通指南:

高铁:运城北站乘公交12路至“老城区站”(30分钟,票价2元),步行10分钟;

自驾:太原方向沿二广高速转菏宝高速,至运城出口下(全程约450公里,景区停车场收费5元/小时);

公共交通:运城城区乘1路、2路公交直达“龙兴寺”(15分钟,票价1元)。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30元(学生、60岁以上老人半价);“小沙弥”禅修营、“壁画临摹”另收费;

开放时间:8:30-17:30(4-10月),9:00-17:00(11-3月);法会、活动需提前在“龙兴寺”公众号预约。

最佳游览时段:

文化体验:上午9:00-11:00(光线柔和,适合拍摄壁画细节);

摄影打卡:清晨7:00(拍晨雾与古槐)、傍晚17:00(拍雪后飞檐)。

住宿推荐:

寺院民宿:“龙兴静舍”(改造自寺内旧厢房,保留木格窗、青砖地,步行1分钟到殿,人均180元);

特色酒店:“运城古城区客栈”(距寺500米,明清风格,含“禅意早餐”,人均260元)。

结语:古寺里的梵音,是写给岁月的情诗

采访结束时,守庙人张守业摸着弥陀殿的琉璃脊兽说:“我爷爷那辈就守着这座寺,他说这些砖瓦不是垒起来的,是历代僧人用香火、用愿力、用对佛的虔诚,一点一点‘焐’热的。”

龙兴寺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建筑博物馆”,更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1400年前,工匠如何用双手在木头上“刻”下盛唐;800年前,画工如何用颜料在墙上“绘”出人间;今天,我们又如何在这些壁画的光影里,触摸到古人最鲜活的信仰。

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所说:“龙兴寺的价值,在于它让佛教文化从‘经卷’走到了‘生活’。当我们站在这些砖瓦前,感受的不只是宗教的神圣,更是一个民族对善与美的永恒追求。”

春天,不妨带着家人走进龙兴寺,在唐代斗拱的舒展里、宋代壁画的温情中、古槐枝桠的静默间,遇见一场跨越千年的禅意对话。毕竟,有些文明,只有站在古寺的檐下,才能真正读懂“岁月静好”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