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医生反复强调!糖尿病人不查这个指标,血糖可能白调了?

血糖控制得好,不代表糖尿病就“稳了”。很多人苦熬低糖饮食、天天跑步、药不敢断,结果几年后肾出问题了、眼花耳背了、脚也麻了

血糖控制得好,不代表糖尿病就“稳了”。很多人苦熬低糖饮食、天天跑步、药不敢断,结果几年后肾出问题了、眼花耳背了、脚也麻了。

一句话:血糖调得再漂亮,如果不查“它”,一切可能都白搭。到底是哪个指标?为啥这么重要?别急,听完再说。

糖尿病,说到底不是“糖”的事,而是“血管”的事。它像一只隐形的老鼠,不声不响地咬烂你身体里的每一条血管。

短期看血糖,长期看并发症。真正让人掉进深渊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悄悄带来的“慢性大礼包”。而这个关键指标,名字有点长,叫糖化血红蛋白。

是不是感觉耳熟?不少人听过,但真把它放在心上的,没几个。有些糖友,半年一次体检,盯着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看得眼睛发红,糖化血红蛋白从不查。

就像天天拍体重,却忘了看腰围,表面瘦了,脂肪还在那儿缠着你的内脏跳舞。

空腹血糖像是快照,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录像。它能看出过去两三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不管你前一天吃了几块蛋糕,第二天空腹血糖“假装正常”,糖化血红蛋白都能把你“出轨”的痕迹揪出来。

这才是糖尿病控制是否达标的“总账单”,而不是零散的几张收据。

有研究说话了。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明确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眼病、肾病、神经病变,全都跟它有关系。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那是真正的“沉默杀手”。不疼不痒,等查出来,肾功能已经掉了一半。更要命的是,一旦进入透析阶段,花钱如流水,生活质量还不如一只老猫。

可问题来了,很多人查血糖像打卡,查糖化血红蛋白却像请假。为什么?因为它不能“临时抱佛脚”。前一天吃得清淡、跑了步、药多吃一颗,它照样不给好脸色。说白了,它太诚实了。

有些人抱怨:“我血糖已经控制得挺好,干嘛还要查这个?”对不起,血糖控制得好不代表你过去三个月都乖。它只是告诉你此刻的状态,糖化才是你这三个月的行为总结。

这就像学生考试,空腹血糖像是课堂小测验,糖化血红蛋白是期末大考成绩。你前一天临时抱佛脚,能骗得了一场小测,骗不了整学期。很多糖友就是死在了“自我感觉良好”这五个字上。

觉得不渴了、不尿多了、没低血糖了,就以为“病好了”。殊不知糖化血红蛋白早飘到了8%以上,胰岛素功能已经在崩盘的边缘摇摇欲坠。

还有一类人更“聪明”:只看血糖仪数字,不看趋势,不做记录。今天6.5,明天9.2,后天又7.0。他以为在正常范围浮动,其实每天血糖像坐过山车。

这种波动,比一直高血糖还伤血管。糖化血红蛋白在这时候就像一个冷酷的“审计员”,它不看你今天笑没笑,不管你昨天加不加班,它只看你这三个月血糖有没有稳定“上交作业”。

别看它一个指标,它能预测你的未来。糖尿病并发症,不是靠感觉出现的,而是靠数据预警的。有研究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可现实是,很多糖友查完一次,看到“7.4%”,医生说要调整方案,他却说:“还行吧,没到8。”这就像大火已经烧到客厅,他还在纠结窗帘要不要换新的。

糖尿病不是靠忍耐,是靠算账。算什么账?饮食、运动、药物、血糖曲线、糖化血红蛋白。该查查,该记记,该调调,不能光靠“感觉”来活。

如果说血糖是日常账,糖化血红蛋白就是年终审计,它能揭开一切表象的遮羞布。查一次,不贵,但能救你一个肾、一只眼、一双脚。

有一组数据值得每个糖友警醒:据《中华糖尿病杂志》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率不足30%。也就是说,七成的糖友,血糖都没真正“稳住”。

不是他们不努力,是方向错了。天天数米下锅,饭不敢多扒一口,药不敢漏吃一粒,却忘了查糖化血红蛋白。就像做饭不尝味,只看锅盖上有没有雾气。

光查血糖,不查糖化,就像光看天气预报,却忘记窗户没关。为什么医生总是反复念叨这个指标?因为它是唯一能“穿透日常伪装”的数据。

你今天吃得再清淡,过去三个月的“血糖账单”,它都能一五一十写下来。它不给情面,不讲人情,只讲实情。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靠“控制”活下去,是靠“了解”活得久。了解自己血糖的波动规律,了解身体的反馈,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

有些人一查才知道,自己血糖虽然平时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早飘到了8.5%。这意味着什么?说明他血糖波动大,或者夜间血糖高,自己却压根不知道。

而这些“隐藏的杀手”,一旦不查糖化,永远蒙在鼓里。糖尿病不是猛虎,但它会慢慢把你啃空。脚先麻,眼先花,肾先衰,最后全身跟着走下坡。

可笑的是,很多人直到最后一刻,还说自己“血糖一直挺正常”。那是你一直没查该查的指标。说了这么多,不是吓唬谁。

只是想让每一个糖友明白: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数据为王。真正聪明的人,不是天天查血糖,而是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用数据说话,用趋势决策。

这样才能让血糖管理有章法、有预警、有底气。别再等指标飘红、症状爆发,才追悔莫及。给糖尿病人一个忠告:别做那个调了三年血糖,最后肾照样坏的人。

糖化血红蛋白,不是可选项,是必修课。它不是“查不查都行”的存在,而是你和并发症之间,最后那道防火墙。

结尾就一句话:血糖好看,不代表你真的安全;糖化血红蛋白好看,才算你真的稳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中国老年糖尿病管理指南编写组.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9):741-752.

[3]王建华,刘静,李俊.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5):407-412.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